如果我有一千条性命

最后她为救助灾民,自己反因饥饿而死。

 

 

 

文/渔夫

 

 

 

公元1873年(清同治12年)10月7日,美南浸信会的女宣教士慕拉第(Lottie Moon)抵华。她在中国40年,最后,饿死在中国。她有句名言:“如果我有一千条性命,我会全部都给中国的妇女。”

 

 

小个子来华

 

慕拉第33岁来华,在山东蓬莱(登州)、平度、黄县等地从事宣教、办学,长达40年之久。她反对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提高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赈灾济贫,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同时,对基督福音和近代科学在山东的传播,以及帮助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与贡献。最后她为救助灾民,自己反因饥饿而死。

慕拉第出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父母是拥有1500英亩地的烟草农人。她身材娇小,据说只有4英尺3英寸高(130公分),因父母看重子女的教育,她21岁就取得硕士学位,是美国南方最早得到硕士学位的女性之一。她有语言天赋,除了英语外,还会说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后来在中国也学会了中文。

慕拉第虽出身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但她在长大的过程中对属灵的事并没有很大的兴趣。直到她进入大学不久的1858年(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两年),她参加了一次美南浸信会发起人之一布罗都(John Broadus)在校园内主领的奋兴培灵会,才感受到灵命的苏醒。

在当时,妇女即使受过好的教育也不容易进入职场,但她的姐姐却成了医生。1871年,她与一位好友在乔治亚州卡特维尔开创了一间女子高中。慕拉第在这段时间加入了美南浸信会,参与了教会济贫的事工。

1872年,在家人都不知情下,她的妹妹艾蒙妮亚(Edmonia)受到上帝的呼召,成为浸信会第一位单身女性宣教士,到中国北方宣教。那时,浸信会刚刚允许单身姐妹参与海外宣教的事工。不久,慕拉第也受到感动愿意参与宣教的事工。1873年7月7日,美南浸信会的国外宣教委员会正式聘请她为中国宣教士。

 

 

早期在山东  

 

慕拉第到达中国后,参与了她妹妹艾蒙妮亚在山东烟台附近登州的事工。一开始,她任教于一间宣教士子弟学校。过了不久,妹妹因生病回到美国。她自己仍然留在登州。

除了教书外,她常陪伴一些宣教士的妻子去附近的农村探访。在这些探访的过程里,慕拉第发现了她的最爱:那就是直接向个人传福音。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宣教工作都是由已婚的男性宣教士承担。但在农村探访的过程中,慕拉第与两位师母发现,在中国,只有妇女才有可能传福音给妇女听。

不久,慕拉第对被派去教40个“无心向学”的孩子感到无奈。她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她认为来到中国是要向千万的灵魂传福音。她不要被绑在学校里,她要外出去传福音,去植堂。于是,慕拉第开启了在宣教团队里一个缓慢但是前仆后继的奋斗:给女性宣教士传福音的自由,并且在宣教事工的筹划与执行上,有平等的声音。她写信给美南宣教委员会的主席,告诉他宣教工场的实情,以及工场对男性及女性宣教士的迫切需要。

慕拉第面向中国女孩办的学校,使女子打破闺门禁锢,走上社会,而且开始接受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逐步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这是登州妇女摆脱愚昧,迈步启蒙的开始,从而结束了登州妇女不受教育的落后状态。

1878年2月,慕拉第在她创办的女校中,率先兴起了反缠足运动,禁止缠足者入学,将放足作为入学的先决条件。于是,她的学生和教会中的女信徒就成了不缠足的先行者。此举也使慕拉第成为中国近代史反缠足运动,推动妇女解放的先驱之一。

 

 

糕饼没有毒

 

1885年,慕拉第45岁。她离开登州的教职,搬到内陆的平度与黄县,全时间投入传福音的事工。

初到平度县乡村传道时,妇女和孩子们都不敢与她接近。于是,她拿出糕饼,要分给孩子们吃,但村民们害怕她用毒药害死他们。一天,终于有一个饥饿难忍的男孩不顾惧怕,接过糕饼咬了一口,一尝到味道,马上就狼吞虎咽。

男孩子并没有中毒,消息迅速在平度县城乡传开:“那个白女人是个好人,不是个坏蛋!”此后,慕拉第不仅传福音给邻近的居民,还经常给他们一些实际的帮助。邻居们也常常过来帮她担水、扫地、洗衣服,不久她便与平度人建立了友谊,平度县布道所亦随之建立起来。在妇女和孩子们的心目中,她不再是“洋鬼子”,取而代之的是“饼干太太”或“饼干小姐”了。

每逢节日,村民到县城的庙里烧香,慕拉第就请妇女们到自己家中作客。出于好奇心,她们来了后也会邀请慕拉第到她们村里去,她终于得到了向各个村庄传扬耶稣的机会。

1902年初,城乡兴起了福音热潮,教会大复兴,圣灵在众教会中动大工,整个春天都充满了喜乐的消息。一次,慕拉第在五十里铺讲了一整天,妇女们都专心地听她讲解圣经,认真地学习诗歌,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带领人归主的幸福工作中,忘记了美南浸信会已没钱支持她的宣道工作,拒绝派人帮助她传福音的要求。

慕拉第也经常写宣教报告,刊登在《国外宣教期刊》。她的书信很真实地讲出宣教士的生活,以及需要更多的宣教士投入工场。但宣教委员会因经费不足,无法差派更多的宣教士。她鼓励美南浸信会的妇女在当地的教会组织差传委员会,帮助新的宣教士候选人,甚至考虑亲自到宣教工场。

1887年,她写信给《国外宣教期刊》,建议将圣诞节前的一周专门定为“为国外宣教士奉献”。许多美南浸信会的教会姐妹会响应了她的呼召,成立了“妇女差传联合会”。第二年,1888年,正式开始募集为国外宣教士的捐款奉献,一共收到了3315美金。在当时,这笔款项足够差派三位新的宣教士到中国。

为主献上所有的她在中国的40年间经历了瘟疫、饥荒、战争与革命。其中包括中日甲午战争 (1894)、义和团事件与八国联军(1900) 及辛亥革命(1911)。这些事件都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宣教工作。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战事在山东北岸附近的渤海展开。登州一带人民恐慌,所有传教士都上了美国军舰避难,慕拉第没有赶上,她应登州绅士们的要求,独自一个人留在城中,安定人心。

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反外国情绪高涨。慈禧太后下令不再对传教士和基督徒加以保护,慕拉第等人感到十分危险,1900年7月,她被迫离开中国,在日本传教,后回国。

1904年2月,她再度来到登州,拓荒布道的日子已经过去,美国国外宣教委员会以这里为工作基地。当时她虽然年岁已大,仍每日奔波劳苦。

1909年,国外宣教委员会给她任命了两个助手。1911年辛亥革命时,山东发生饥荒和瘟疫,国外宣教委员会又出现高额债务,但慕拉第仍坚持工作,在登州聘请了第一位中国牧师,她经管7个学校。又成立了华北妇女传道协会。中华民国成立,宣传宗教信仰自由,令慕拉第感到很高兴。

1912年春天,伤心的事情临到慕拉第,饥荒临到了她心爱的平度县基督徒。一位年轻的教友死去,这令她感慨良深,接着又有两位宣教士死去,她的心破碎了,她把仅有的一切都送给了农民。在区联会会议上,大家捐钱帮助平度县,所有的宣教士都尽全力奉献,慕拉第把最后一元钱都献上了。但是,这对于饥荒的需求,真是少得可怜。

慕拉第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她将她的年款收入保留下来,救济那些饥荒的难民。但这时她的身体已经不行了。她的耳根生了一个豆形瘤,已浸蚀到头部。12月1日,慕拉第饿昏倒在床上,如果她的平度会友饿死,她也宁愿不吃饭;如果美国国外宣道部没钱支持她,她也不再靠借钱过日子。

她的体重下降到50磅(23公斤)。其他的宣教士觉得事态严重,决定将她送回美国医治。1912年12月24日,船经过日本神户港时,慕拉第被主接回天家。12月26日在横滨火化,骨灰送回她在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家乡。她死时,银行的账户上仅存254美元。

慕拉第在中国撒下了福音的种子,这些种子成长结实,又使福音广传,直到今天。登州人民为她竖立了“大美国传教士慕拉第女士遗爱碑”。现存于山东蓬莱基督教堂院内。

 

本文选编自《教会历史这一周》,此专栏每周推出教会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原文刊登于《举目》官网(http://behold.oc.org/)和脸书,并摘取精华做成5分钟视频发布于橄榄社区网站(http://ocochome.info/)。

 

作者曾任北加州学区教委,现住美国南加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