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心被掏空?——今天,这真是一个让人想找答案却又纠结无解的话题。
其实,“空心病”这种现象并不新鲜。20世纪初,诗人艾略特所写的《空心人》,一针见血地描述出现代人的空乏和虚幻:“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相互依靠,头脑里塞满了稻草。唉!当我们在一起耳语时,我们干涩的声音,毫无起伏,毫无意义,像风吹在干草上。”
几千年前,圣经《传道书》的作者就发出了“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的喟叹;再往前追溯,就会找到当始祖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天起了凉风”(参《创世记》3:8)之后,人心和世界随之而来的凋零。
当人们谈到“身心之空”,我们会持定一个前设,那就是,我们身心本不是空的。因着某些设定的目标或理想没有达到,或者一些目标达到了,人生突然没有了新的目标,我们才使用这个词。可这个前设真的正确吗?
关于空心,究竟应该从什么方向和视角,来剖析现代人的心灵困境,这是本期“特别策划”想要呈现的内容。
当一个个曾经空心、找不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最终在恩典中找到回家的方向,我们便读到一个个真实的云彩般的见证。这好消息,曾经临到他的家族救赎;曾经使徘徊在同性恋边缘的她得到了改变;也曾经使奔忙者找到内心的安息……
帮助人脱离空心,找到生命的实在与意义,也是500年前宗教改革者们盼望和努力的方向,只有圣经才会提供最终的答案。那些撬动世界的先辈,如路德和威克里夫,生前无不忠于这伟大的恩典的呼召。追溯历史,面对当下,我们看到天父的手,横越世世代代,掌管着人类的身心和前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