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毁阻隔之墙的爱——痛思昆明暴力恐怖事件

是什么在积蓄我们的暴戾之气,是什么夺走了我们内心的平安?

 

 

 

文/惠苇

 

 

 

两会召开的前夜,昆明火车站发生了暴力恐怖事件,暴徒挥刀砍杀无辜民众,短短25分钟左右的时间,砍死砍伤172余人,聊以告慰亡者伤者的是,惨案发生40多小时后即告破,证据显明,是极端疆独分子所为。

 

 

无辜受害 飞来横祸

 

这一严重流血事件,震惊全国乃至全世界,死难者的遭遇让人惋惜痛心,无辜受害,飞来横祸。很多死难者的家属欲哭无泪,行凶者的残忍令人发指。网络上谴责声、祈福声一片。

第一时间赶赴昆明的有关领导说:“这帮恐怖团伙惨无人道,丧尽天良,我们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媒体评论员说:“这次事件是以恐怖为手段,以分裂为目的……这是一群丧心病狂的禽兽,简直不是人。”

案件虽已告破,伤害却无法挽回。急速转型的当下中国,政治改进,经济增长,文化开放,但同时也险象环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领土争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医患等等,可谓机遇危机并存,欢欣哀伤同在。

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频频暴发各类安全问题。显然,生活水准的提升并不能保证人一定会拥有内心的幸福,生活反倒更增加了喧嚣与不确定,人心焦躁,难得平静。

这次暴力恐怖事件,似乎把我们紧绷的神经又拧紧了一环。

 

 

没有人是非人类

 

专家和网友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析、评述,言涉经济平衡、地缘政治、历史宗教、文明冲突……皆头头是道。但若从圣经的眼光透视此事,也许会发现更深的根源和真相。

人类被造之初,本是处在与上帝、他人、生存环境和谐完美的关系之中,但始祖犯罪之后,人类就与上帝相隔绝,这一隔绝带来了围绕着人的所有关系的断裂,人开始躲避上帝,抵挡生命之主。

“天起了凉风”(《创世记》3:8)表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恶化;亚当和夏娃开始互相指责,推卸责任,夫妻之间不再相亲相爱,这表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到了亚当夏娃的儿子一代,就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暴力恐怖事件,哥哥该隐因嫉妒杀死亲弟弟亚伯,这表明手足相残进入了这个世界。

从此,人类历史上就没断绝过争竞、凶暴和残杀。圣经上说,凡是心里动怒的,就是触犯了“不可杀人”的律法(参《马太福音》5:21)。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性的底色上,我们内心都有暴力的因子与倾向,谁没动过怒呢?谁没恼恨过他人呢?

那种极端残暴的事件的确可称为“反人类”,因为它不尊重人的生命,拿别人的生命与鲜血作为自己野心的手段,理当被人类社会共同抵制、谴责和惩治。但行凶者就是“非人类”吗?

也许,我们可以指责其“如禽兽”,却不可真视其为“禽兽”,视其为“非人”。若果如此,这种想法与行凶者又有何异呢?他们滥杀无辜,不就表明他们视他人生命为草芥,不把他人当作人吗?

当我们为生命之陨落而惋惜,为惨剧之发生而哀伤时,切不可被行凶者可怕的情感意识所毒害。他们不择手段,但我们不能赶尽杀绝;他们冷酷无情,但我们不能怜悯尽失;他们滥杀无辜,但我们不能将仇恨扩大化,以至于指向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

 

 

惶然的心 阻隔的墙

 

这并非是为暴行开脱,而是希望看到,司法虽有惩恶扬善的功能,但如何减少并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还是在于这样一个多元多民族的大国之内,人心中是否能再多些包容少些排挤,多些公义少些冤屈,多些接纳少些敌对。

究竟,是什么在积蓄我们的暴戾之气,是什么夺走了我们内心的平安?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固然是少有的极端事件,但它未出现时,苦毒、怨恨之气也仍然普遍地弥漫于人心,流散于网络。

食品有毒,空气污染,家庭失守,道德沦丧,心灵迷失,生命陨落……其原因很多,但根本病灶在于爱的匮乏。离开上帝的罪人人互相争竞,甚至相咬相吞。

生产销售者通过市场机制将毒食品销向消费者时,他似乎看不见也不关心他人的生命安危。偏执于民族与宗教之见的施暴者在杀人时,似乎把非我族类者统统视为可杀的对象。中国人历来重视“圈子”,常把自己定位在手足、同乡、同学等的交际圈中,于是,圈外的人就被视为“陌生人”,需要用另一套更冷酷的准则来对待。

是我们自己,有意无意地在人际之间筑起一道又一道墙,并依此划分人我之界限,向内自我保护,搭建自己的背景,营造一个在地上的最高价值归属。但道道墙壁也隔绝了人间的温情、友善与爱的交流。

如何拆除人心的壁垒?且看基督在那场被钉于十字架的暴力恐怖事件中所成就的:“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上帝和好了。并且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以弗所书》2:14-17)

但愿更多的人能够透过耶稣所经历的那一场暴力恐怖事件,来看我们今日所遭遇的暴力恐怖事件。我们若只看到事件中的仇恨,那么得到的只能是伤心、绝望与仇恨,而若能看到耶稣所成就的,才会看到安慰、和解与爱。

 

作者来自南京市,自由撰稿人。

刊于OC125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