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不同程度上,我们都曾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文/一禾
当年读金庸,幻想当侠客。没料想等我长大,世界成了这副样子:洗脚屋是整街整街的,二奶是一村一村的,性爱日记是一本一本的,离婚是一队一队的。这还是侠客的江湖吗?这简直就是一个狎客的世界!
另一种缺氧
回想当年,中国人是从《太阳照常升起》的年代里走出来的。影片里对一只“鞋子”通过词语、图像不加克制地反复把玩,把那个年代的性幻想,因贫瘠而有的疯狂展示得淋漓尽致,单凭想象一只“破鞋”就解决了性苦闷。
到了80年代,面对心理学家引进并宣扬的“压抑欲望要得病”的理论,人们立即服膺其麾下。其实,所谓压抑欲望的危险,指的是幼年期未满足的欲望被推进了潜意识,成为人们心理上的病灶,而不是指人们克制具体的某次性冲动。对一个病人而言,受压抑的性欲根本不表现为性欲。然而,公众却把一个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当作文化寓言来接受和误读。
短短30年,取代红宝书的,是“补肾验方”;取代的确良、军胶鞋的,是声色电光的“情欲流水席”。人们转眼间就体会到另一种缺氧——陷入“爱成伤、性上瘾”的悲哀,嘴里却高喊着快乐和“爽”。
心理学家不断暗示满足欲望的正当性,性学家则欢呼任何自愿而不违法的快乐,威权主义者最熟悉的一句名言——“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自由主义者因为政治失意而坚决不允许在性领域存在任何管制(包括自我管制)。
怕憋坏自己
人类的分歧全在于上半身,不同主义的政府难得地形成了共识:他们都更喜欢嫖客,而不是侠客,因为嫖客使他们的存在显得必要,而侠客会直接挑战他们的权威。在这种无可奈何的一致性背后,人类普遍地涌出一股挥之不去的病态伤感,就像现代人无来由地要思乡一样。
这样的江湖为什么不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自由者的乐园?道理很简单,世界从来就不是一间大酒吧,性本快乐,正如美酒虽好,贪杯无益。任何一个酗酒者,只要他承认生活已经一团糟,靠自己无能为力,愿意相信有一个比人自身更强大的力量提供善意的帮助,就可以加入美国戒酒协会(AA)。他将改变这样的生活:只有继续豪饮的自由,而没有不再干杯的自由——被酒瘾控制,成为酒瘾的奴隶。
在不同的酒桌前失去自我,正如在不同的性伙伴面前迷失自我一样,后者的代价是把异性视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消费品。他们以为自己拥有把爱与性分开的智慧,但爱的能力却在性的损耗中渐渐地消弭了。
审美疲劳原本是最轻的惩罚,一意孤行的人宁可发展出审丑的能力去应对放纵的代价。结果,当他遇到了对的人,想要好好地去爱的时候,自己却已坏掉了。所以,感情幸福的定义是,在我们自己还没有坏掉的时候,遇到那个对的人。但在一张张网络色情图片中,我们失去了对那个对的人的珍惜能力。
所有人都怕把自己憋坏,结果自然带来性爱的贬值,就像货币发行多了必然会产生通货膨胀一样。一个变态社会的标志,就是几乎人人都陷入了对变态的恐惧,惟恐自己的欲望被压抑而成为“变态佬”。于是,拒绝试婚的男女被猜测成性冷淡或性无能,抵制性骚扰的侠客则被视为来自宫里的“大内高手”,却没有意识到,性上瘾同样是一种危险的状态。
我真是苦啊
一个每天在声色犬马之间行走的男人,本可以寻到许多娱乐,有大量的选择,他为什么要翻开一本名叫《当好男人遇上试探》的书呢?答案只有一个——他厌倦了被性欲控制的人生,他想改变(或想帮人改变)。
这个想要改变的时刻,被本书的作者认为是一个颇为理性的时刻,即只有当一个人沉迷欲海的痛苦大于上岸的痛苦时,他才会有改变的渴望。他权衡代价后,做出选择。此前,他热衷读的是《泡妞秘籍》,惊喜于有人向自己暗送秋波,打算抓住一切机会制造艳遇。
而此刻,这个时间点就是他体会到欲望之苦、不愿再以罪为乐的时候。尤其是,当他一宿虽然有欢娱,早晨却必哭泣时,在日光之下被强烈的内疚感和羞耻感折磨的时候,他会想到“我真是苦啊”,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参《罗马书》7:18-19)
人无法否认这个事实,即我们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和想法是正当美善的,哪些不是。当我们严重偏离标准时,上帝装在我们心里的警报器就会鸣叫不止。而人会因拼命压抑内疚感,以至于其麻木。
在《当好男人遇上试探》里,作者比尔身处每年色情消费达数亿美元的美国,也曾沉迷于电视色情收费频道,并无法自控地去偷窥邻家女子的裸体。他在书中坦率地说出自己面对性问题的挣扎,以及如何最终摆脱性瘾的控制。
比尔对性上瘾的阶段、程度以及发作时的表现给出了清晰的描述:在那些抓耳挠腮的时候,无聊游荡的时候,给认识的“美眉”群发暧昧短信的时候……如此对照一番,或许读者会像笔者一样惊奇地发现,原来在不同程度上,我们都曾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我们曾以为自己是身体的主人,比尔却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许多人竭力回避的真相。
乏味的享乐
这个提醒过于直白,却揭示出所有人共同的罪性。路易斯说过,只有好人才能悔改,唯有坏人才需要悔改。恶使我们需要悔改,恶又使我们无力悔改。好消息是上帝可以帮我们,也只有他才能够帮我们——把他自己的生命放进我们里面,使我们能靠着他悔改。这同样也是我深为认同的体验。
对于性问题,鲜有华人肯以结合个人见证的方式深入交流,这也是本书注定是一本外文书的原因。而若非软弱者终于得胜的分享,其实不足以给沉溺者以足够的“氧气”去吸纳。
在阅读中,我不时会回忆起自己与欲望搏斗的一幕幕场景。我想说,基督徒得胜的经历总结起来几乎是相似的:我们唯有靠主才能得胜。遭遇罪的反扑之时,要向上帝伏倒认罪,确信他无条件地接纳了我。默想旧我已死,被一锤一锤钉死在十字架上,圣灵已然内住,基督不在他处正在我心中!
这个争战的过程并不舒适,为什么人仍能坚持下去?首先是上帝的恩典,因他的怜悯而能确信他的赦免与爱、应许与能力;然后是个人的情愿。正如奥古斯丁回忆自己年轻时在罪里打转的体会,罪的享乐尝来试去就那么几招,乏味得很,而新生命的发现与成长却在每天每事上都会带来新奇和无上的喜乐。尽管喜乐的获得也伴随着痛苦,因为上帝断不以有罪为无罪,我们会为此付上代价,直到公义的天平恢复到脆弱的平衡。
在阳光里分享
本书提供了许多战术上的有效方法。上过战场的人,自能判断出《士兵手册》是否实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不是一个空谈理论的花架子。我个人认为,最值得推荐的是,作者对如何评估每个人被情欲捆绑的程度、对情欲成瘾的发作模式或阶段,提供了清晰的描述。
第9章结合雅各书“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各书》1:14-15)对如何打破罪的循环,作者提供了图示般精彩而直观的建议。我们可以由此经历上帝。经历上帝的时候就是一切的专家与体制破产的时候,因为上帝要在他的身上实行改变生命的大能。吩咐一座山挪开此地投在海里是容易的,让一个人管住自己的心是太难的。从今以后,我们不再向外锄奸扬善,而是手持圣灵宝剑,攻克己身、强如取城。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把在友爱的团契里,同互相扶持的小组成员坦率地分享自己的挣扎,视为最重要的改变途径之一。而这是华人教会的软肋,我不得不说,华人教会在这一点上还未形成被更新的文化。
华人圈子里的自以为义、虚伪、寡爱少恩带来的顾忌,已经大到牵制我们做出阳光下的决定。我们的民情是臭鸡蛋可以吃进肚子,却绝不可挂在嘴上。咒语都是在背光的地方念的,却不敢敞开在阳光下。江湖因其隐秘而成为江湖。
但我深信,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在哪里显多。罪在中国显多,既表明罪本身的猖獗,也表明我们应对的办法太少,包括缺乏作者建议的团契生活。不过,回望自己被上帝带领的过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上帝时刻在俯就我们的软弱,按照我们当时的地步引导我们,在各种险境中,当或左或右都是深渊时,我们竟能沿着那条居中的羊肠险径走过来。
你需要看吗?
我在书店拿起这本书时,同行的弟兄问“你还需要看吗?”是的,我需要。要知道,性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它最隐蔽,可能常年发酵,被曝光时也最无可推诿。我们因之跌倒时,也会摔得最彻底。
作者开篇就提醒那些自以为在性方面不需要警惕的读者——你我没有大卫那般敬虔、参孙那般强壮、所罗门那般智慧,他们尚且失脚,何况你我?我要补充的是,对于想要服侍上帝的人,今日的你我或许没有大卫、参孙、所罗门那样幸运,他们能重新站立,继续被上帝使用;但今天,上帝会赦免我们,周围的人却很可能不再给我们重新服侍上帝的机会,因此遭受损失的,绝不只是我们自己。
最后我想说,适合本书的读者绝不只是基督徒,因为任何人都可能陷入心理问题,而解决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则是承认自己处于问题之中,并有求助的意愿。
本书在更普遍的意义上或许能够帮助人们看到,性上瘾是一种真实的发病状态,而非快乐的逍遥:一个人想控制自己的欲念却做不到,这不是一个值得同情与怜悯的病人吗?
唯有痛苦于性上瘾,才能在充斥着感情波折、婚姻破碎与亲子悲剧的情感生活中认识到“爱成伤”的可怕,可怕到如同最恶毒的咒诅。唯有破除咒诅,才能重拾爱的能力,获得爱的祝福。那不被欲望捆绑、因进入真理而得的真自由,只要尝过一次,就再不会甘心失落了。
作者是媒体人,来自中国,现在美进修神学。
刊于OC124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