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左右你的左右

电影《左右》剧照

在貌似大爱的背后,是人性的私欲和幽暗。

 

 

 

文/戚路

 

 

 

王小帅凭借影片《左右》,夺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这些年,中国的电影总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搞得国内观众很尴尬。《左右》虽然已经不算是新片了,我却还是想谈谈它。

   

 

左右都是抉择

 

《左右》的宣传剧照,是一张让人看了窒息的红色床单,床单上有一个表情怪异的女人。这已经吊足人的胃口,何况上面还赫然写着“温情挑战伦理最极限”。

我敢打赌,很多人是冲着这几个字去看这部电影的。在大学时候,大家就喜欢欣赏某些大师捣鼓出的“大片”,什么争议大片,什么伦理大片,无非是满足一下眼目的情欲而已。借大师的名义欣赏,就没有人说你低俗。看得心潮澎湃,看完影片还不知道故事情节,只有几个画面在心里久久徘徊。

自从李安的《色戒》开始和色情打擦边球后,中国的电影就一部接一部地开始了“试探”。据说《左右》海外参展还有一个版本。中国上映的版本还是很干净的,是一部与色情无关的电影。

著名漫画《向左走,向右走》(作者几米),讲的是城市男女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和这里的《左右》显然不是一种格调的东西。但二者有一个共性,即无论左与右,都是一种抉择(正如生死在哈姆雷特心中的选择),都体现出现代人迷茫、寂寞、悲伤、矛盾、焦虑、压抑、失落乃至绝望的复杂情感。

   

 

温暖又残酷

 

据说,《左右》改编自一件发生在四川的真人真事。5岁女孩患了白血病,如果在同胞新生儿的脐带血中提取一种特殊的细胞,进行人工移植,女孩就有可能获救,而这对新生儿的健康也不会造成影响。所以,女孩的母亲就抱着这如浮木般的希望,要求与孩子的生父、已经另建家庭的前夫,再生一个孩子。

可是,这样的选择,她现在的丈夫会怎么想?前夫的新妻又如何能接受呢?但这位母亲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几次“试管婴儿”失败之后,她偷偷瞒着丈夫,约好前夫,租了一间空房子,买了红色的床单、被褥……为了孩子的性命,她豁出去了:“不行的话,就一直试下去,直到永远!”

本来看似简单的两个家庭,因着这种选择再一次产生纠葛。观众看到了温柔中的残酷与复杂。尔后,导演把观众也逼上绝路:为了挽救孩子,不得不挑战伦理!导演把观众“左右”在自己的特例中,借此渲染人性中的母爱、父爱与情爱。

因此,导演把这部影片的中心定义为“大爱”,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In Love We Trust”。导演解释说,这句话演变自名句“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导演认为,在爱里,我们信任、谅解、宽容彼此做出的艰难选择,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温暖又残酷”的故事。

然而,笔者却认为,这部电影所宣扬的“爱”和圣经中的爱,实在是大相径庭。可以说,在貌似大爱的背后,是人性的私欲和幽暗。

   

 

以爱的名义

 

圣经中的大爱,是一种舍己,是耶稣卑微的降世,是钉在十字架上还呼求上帝赦免罪人的爱。《哥林多前书》(13:4—8)如此诠释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而影片在表现人性光辉的表象下,显露出来的并不是爱。女主人公为了救孩子,不惜一切代价,不惜牺牲前夫的新家庭,不惜毁坏自己现在的家庭。这份爱显得极端而疯狂。表面是在标榜母爱,实则表现了她的自私和疯狂。

在与前夫的多次对话中,观众不难看出,她爱的不是现在的丈夫,而是拋弃过她的前夫。对于现在的丈夫,她更多的是一种亲情和感激。

爱之深则恨之切,她逼得前夫左右为难。去和前夫约会时,她难以掩饰一脸的欣喜,一路狂跑。她把约会的地方装扮得像新房,添置新家具,铺上红床单,制造窒息的销魂……然后,就留下了海报上那副幸福又怪异的表情。

她曾说为了女儿,她会10年、20年地这样下去……这句话就像一个恐怖的暗示:她会用这张红色大床,无限期地囚禁她的前夫。这时,她展现的已经不是伟大的母爱,而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行自私之事的女人。

人性的表象散发着光辉,根底里却纠缠着向左还是向右的选择,拷问着灵魂的真相和伦理的底线。人的“左”、“右”不过如此,都难逃自私利己的一面。

《约书亚记》(1:7) 说:“只要刚强,大大壮胆,谨守遵行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离左右,使你无论往哪里去,都可以顺利。”可见,或左或右都是生活的反态,惟有行在中间,不偏离左右,才是正道。

自私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唯有把爱建立在真正舍己的大爱之中,或左或右的抉择才不会继续左右人,人才会有自由的爱和选择。这是对人性和伦理最好的回答,也是对《左右》最好的回答。

 

作者现在南京,本刊编辑。

刊于OC123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