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钢琴!


 
 
 
文/文屏
 
 
 
一次陪同孩子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优秀学生(钢琴)汇报演出”,我发现自己好像回了国——举目望去,全是华人的孩子。那些白人、西裔或黑人的小孩,只能算是“少数族裔”了。
从这可以看出,钢琴在我们北美华人中的普遍性。生活在北美的中国人,只要家有孩子,大概家里就有或即将有钢琴。
钢琴!钢琴上的旋律可能是和谐的,围绕钢琴的“家庭协奏曲”恐怕就未必了,常常会有不期而至的“爆破音”。
 
 

为何学钢琴?

 
女儿学琴前,朋友已经为我介绍了一个钢琴老师。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可是不明白为什麽一定要学钢琴。
“别人都在学啊!你看看周围谁没有在学?”
这实在是一个很厉害的理由。谁说只有青少年才有“披魄穴”(peer pressure,意为“同侪压力”)?为人父母、老大不小,同样有,同样要去从众。
我环顾四周,果然感到一点同侪压力。体内的“文化积淀”,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和别人比一比”,也趁机发作了。为什麽要比呢?因为望子成龙、盼女为凤,乃父母的“平常心”,而龙不龙、凤不凤的,本身看不太出来,要在比较中才容易辨认。所以当看到别人的孩子好时,就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好,至少相形之下不要太见拙吧。所以,当别人的孩子都会什麽技能了,而自己的孩子不会,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好在“披魄穴”虽被点,基督信仰却已让我练就了一些“内功”,我觉得只要孩子有信仰、健康成长就好,会不会钢琴并不重要。
後来又有一个妈妈,快口直言地说∶“我让我的孩子学钢琴,主要是给她一个爱好,一个正当的爱好。你想想,美国这里多自由啊,学校的学习又轻松,两三点锺就下课了。作业要麽没有,要麽就那麽一点,几下做完,这一个星期就没有事情干了。
“那麽孩子们做什麽呢?看电视?你要是让他们去练体操啊、画画啊什麽的,一个星期就那麽一次。一次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学完就完,回来後也根本不会再练。但是钢琴不一样。虽然也是一周只学一次,一次也就半小时或一小时,但是每天得练啊!那就是说,孩子每天都有一件正当的事情做。是不是?
“另外,钢琴能够促进大脑神经的协调能力。你看啊,孩子要用左手做一件事,又要用右手做另一件事──同时喔!你能同时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块吗?而且他们还要看谱子,眼睛和手要好好配合。所以孩子学钢琴,也能帮助他们的大脑。大脑神经协调得好,总不是一件坏事,是不是?
“至於以後要不要以钢琴为职业,那是另外一件事。她要是自己有这个意愿,也有这个能力的话,我大概也不反对。但至少不是我的出发点。”
我从来没有这麽想过,觉得这些理由不错。
另外一个妈妈说∶“我让我的女儿学钢琴,是要她以後可以在教会里面司琴,事奉主。”
我觉得这个理由也不错。学以致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不是说弹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吗?所以我让我的那个调皮儿子弹弹钢琴,让他学点好,能静一静。”
这是另一个妈妈的理由。我不知道这个理由的科学性有多高,不过陶冶情操总不会错的。
於是透过做梦的眼睛,我看到我的女儿弹著琴,与朋友、家人共度愉快时光;我看到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猛敲《命运》,或在钢琴上大弹赞美诗,心灵重得安慰和力量;我还看到她在青年团契中司琴,在教会敬拜中伴奏┅┅
一番狂想之後,我做了决定∶音乐这个爱好,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於现在、於将来,都可以丰富和深化她的生活。
於是,我的女儿开始了钢琴的学习,成为无数钢琴课上的“中国美人”(Chinese-American)。
 
 

战场与操场

 
恐怕没有人在买钢琴的时候,将钢琴与战场联系起来。但确实,钢琴抬进家,战火已酝酿。
自从孩子开始学琴,我从幻想的云端落回地面,开始体验钢琴妈妈的酸甜苦辣。
出发点好,钢琴曲好,钢琴也好,可是,围绕钢琴的“练琴之战”,却常常到达苦涩、甚至翻脸的地步。
一位朋友有两个孩子,老大钢琴学得早,到了老二她就慢吞吞了。问其故,一言道出了所有钢琴妈妈的苦处∶“唉唷!我可想多活几年。”
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吗?
但还是要买。
当钢琴老师建议我到几十英里外的旧金山音乐学院,找更高级的老师,好好培养女儿的“天分”时,我一边为孩子高兴,一边觉得肚子抽筋。这意味著“罪”价上涨了──不仅是学费,包括额外的时间、交通。
而且,如果付出这麽大代价,孩子再不好好弹琴,你会放过她吗?这亲子关系的紧张化,可能是隐藏的更昂贵的代价。
所以我打电话给在旧金山音乐学院当教师的行家朋友徵求意见,刚说既然每周要花这麽多的时间、精力在路上,还有大笔的学费,总得搞清楚一下,女儿是不是真的有天分,如果有,再找老师也不迟┅┅就被朋友迎头痛批了一顿∶
“你这样不行!这样是不行的!首先态度就有问题。我给你说吧,有天分的人不一定出得来(培养得出来),因为没有兴趣嘛──好多有兴趣的也被父母给敲掉了;没有天分但有兴趣的孩子,没准就出来了──喜欢啊,喜欢就会练。勤能扑拙这个成语不是乱讲的,是有道理的。来不来音乐学院找老师是其次的,首先的问题是心态要对噢。我看你得检讨检讨自己,端正端正思想。”
本来觉得自己的想法满合情合理,被这当头棒喝,於是“检讨检讨自己,端正端正思想”,发现我真的犯了一项原则性的错误∶忘记了学琴的最初目的,基督信仰的“内功”尽失,却把“学好”本身当成了目的,并体现在每一首曲子上。这不就是社会学所说的“异化”?目的不再是目的,反倒被方法、手段与过程取代了。更糟糕的是,我这钢琴妈妈,还有意无意地有了“投入与收获”的计算┅┅
这些,是战火的根本来源。因为目的达不到,就有挫折感;将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与学成的比例,在肠子里一过,发现不理想,於是对孩子就开始严督和紧催。
孩子呢,一碰到钢琴就联想到大人的“嘴脸”,心下先就压抑了,能喜欢弹琴吗?这样下去,不仅钢琴成为战场,就算有天分,也被扼杀了。
所以,最後是老师换了,旧金山却没去,因为我这个妈妈“变了心”,决定要将钢琴这个战场,扭转为操场──孩子、还有我自己的品性操练场所。
如果在钢琴的事上,妈妈越来越没品、没性,那麽钢琴真的就是魔琴,要将妈妈变为苦根,孩子变为苦瓜。反过来,做妈妈的如果品性转佳,那麽钢琴就学得值,因为孩子一定会从中受惠,不仅有琴技,更有“琴心”。
所以,我求神赐给我智慧,知道怎麽对孩子说恩慈的话。我这个音盲加谱盲,在技巧上是帮不了孩子什麽的,但“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箴言》16∶24),我的嘴巴还是可以有点好用处的吧?
我希望以後从我口中所出的,都是鼓励、建造孩子的话。希望孩子的手碰到钢琴的时候,勾起的音乐体验是愉快的,引发的亲情体验是和美的,心是甘甜的。
我这“纲”一举,其他的“目”就张了。“纲举目张”这个成语,说的是提起网绳,网眼就会全部张开,喻指只要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其他就好办。钢琴正是如此,自从我“端正了思想”,“纲”就被抓起来了,其他的“目”也就顺次到了位。
比如,虽然还是要常常提醒女儿们弹琴(小女儿也开始学了),但提醒真的就是提醒,不会加上责怪情绪,射过去引发硝烟;至於曲子,孩子弹的好的话,以前叫做“还不错”,现在叫做“好棒”;弹的不太好呢,以前叫做“怎麽搞的?你看,还不愿意练。你弹好了吗?”现在叫做“别灰心,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好。你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而已”。
渐渐的,大女儿自己主动弹琴的频率增加了,小女儿则基本上不需要我的提醒──她很幸运,有姐姐在前面做开路机,所以没什麽“苦瓜”经历需要克服。
我也没再忘记当初让女儿学琴的初衷,利用钢琴老师休假的两个月,让大女儿跟一个懂教会司琴的老师学了点技巧。从此,她在团契为我们这些大人司琴的时候,多少有点“音乐带领”的模样了。在家里,全家你弹我唱,其乐融融,我的苦脸钢琴小“美人”,成为载歌载舞(手指舞)的小歌手。
 
 

奇异的关联

 
当然,也不可能天天“鸟语花香”,也有起冲突的时候。记得有一阵子,为了过级考试,大约连续两三个月的时间,老师让大女儿重复弹几首曲子。她枯燥得昏昏欲睡,“谈”琴色变,“弹”琴色更变。我提议,她每次都弹弹自己喜欢的曲目。可惜这个办法,也治愈不了她的枯燥恐琴症。
我也非常矛盾。我要不提醒的话,偌大个钢琴耸在那里,她就是看不到。若提醒了呢?说一遍,她答应了,但没动静;两遍,她答应了,却又因别的事“忘”了;三遍,她说“好,我弄完这个就去。”结果,一晃该睡觉了。
於是谆谆教导、好言相劝,她也频频点头。可是第二天只好了一点,第三天就又照样。
这样几次三番之後,我虽然同情她,却也感到这实在太不成样子了。那天她又弹了一会儿,弹得疙里疙瘩,让人听得一口气要断掉好几回。可是就这样,弹了没几分钟,她居然觉得任务完成,去做别的事了。我忍无可忍,一把将慈爱扔到一边,江河决口,声大言厉起来。
她没有想到久违了的“旧”妈妈又回来了,吃惊之余,冲向钢琴,手指落处,一片急风暴雨。哎,别说,居然还不错,虽然速度快了点,但一个疙瘩也没有,顺得很。我觉得很好笑,在弹琴上面,也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说吗?
练完了,她上楼来,瞥了我一眼,自去她的房间。近9年来,这种疏远感还是第一次。孩子在长大,快要成少年了。我已平静下来,叫住她,为我的失态向她道歉,并给她拥抱和应得的表扬。
女儿的情绪还有点别扭,她觉得我不在乎她。她说∶“I kept saying to myself, if you don’t care, then I don’t care.”(我刚才一直对我自己说,如果你对我无所谓,那我也无所谓)
我吓了一跳,这个孩子想到哪里去了,怎麽将事情和人混成一团?我明明是对事而不是对人。但孩子就是这样思维的,她就觉得妈妈不爱她了。
我抱住大女儿,说∶“我是无所谓──我对你学不学琴无所谓;可是,我对你有所谓──太有所谓了,所以我对你是不是遇难就退很在乎,我对你承诺之後能不能守住承诺很在乎,对你能不能善始善终很在乎。
“真的,学琴本身并不是那麽的重要。之所以让你学,是希望它可以丰富你的生活,希望你可以拥有好的东西。不过,你要不想学也没有关系,你可以不学。现在就停下来也可以,只是你已经答应了老师要好好考试。我们为人做事不能只凭冲动的,要麽不答应,一旦答应了就要做,而且要做好。许了诺,就要守住诺。你说是不是?”
女儿在我的拥抱和亲吻中平静下来。我们谈了不少,谈著谈著,她突然考起我来,给我脑筋急转弯的问题。
“妈咪,What is the smallest room in the world?”(世上最小的房间是什麽)
我的脑筋还在眼前的事情上,给她一问,真愣了一下。赶快将脑筋来了一个急转弯,好来应付这个问题。真的,只要有爱,小孩子的心,下雨快,天晴也快,有时候你都跟不上。
在说出答案“mushroom”之前,我故意天花乱坠地胡猜了一气,从田鼠的卧房到蚂蚁的客房,大家笑成一团。“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乾。”(《箴言》17∶22)我们要给孩子们什麽呢?
女儿从我的身边离开後,带著欢喜的心,去给自己制定时间表,还带著妹妹做。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可是有这样的志愿以及自律的行动,就是很好的开端。
这次跌宕起伏的钢琴事件,就这麽过去了。硝烟之後,我们这对母女“战友”更亲密。可见,做父母的,不怕与孩子有冲突,所谓“不打不相识”,怕的是不能以合适的方式解决冲突。
大女儿顺利过级之後,我守信用,让她自己选择,还要不要继续将钢琴学下去。她高高兴兴地选择继续。假期之後,大概她的手功赶上了眼功(识谱能力),老师重新开课,让她连跳三级。
我很开心,不只是因为大女儿跳级──那只是“副产品”。女儿跟自己比有很大的飞跃,是好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这个做妈妈的,没有背离学琴的初衷,没怎麽掉“品”。女儿们对钢琴也没有失趣,还学到了一些生活、做事的原则。
现在,女儿们还在继续学钢琴,我的“钢琴”课也就没结束。通过女儿操琴,大家的性情都得到操练(情操的操,训练的练),在摸爬滚打中亲密。记得大学时代听过一首美好、温馨的钢琴曲,叫做《奇异的关联》,没想到我现在居然亲自参与“谱写”这样的曲子!
愿神继续保守我们,不要把《奇异的关联》变成《奇怪的疏远》。也愿神祝福所有的学琴之家。
 
 
作者来自大陆,现居美国加州,中国信徒布道会(中信)广播节目监制(www.voiceofccm.com)。
刊于OC107(图片来自网络)

《 “钢琴!钢琴!” 》 有 3 条评论

  1. 王科力 的头像

    中国孩子伤不起啊!

  2. 利未家的小鱼 的头像

    很好的见证,家有儿女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

  3. hitomi-XDDD 的头像

    音乐很重要 但是可能家长要孩子学琴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音乐本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