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高空的邀约(文/云彩)
北京首都机场的候机厅里,我和先生正在检票柜前排队,准备乘机去杭州。先生到北京讲课,我陪同,他办完公事後我们一起回故乡浙江探亲。
我们出国已有十几年了,可一同回国还是第一次。没有比回家更令人兴奋的了,访亲人,会朋友,游西湖名胜,尝家乡美味。计划要做的事情排满了日程。好在国内经济发展,交通变得十分方便,从北京到杭州,只需坐两个多小时的飞机。而以前,通常是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
我们边排队,边欣赏著周围的变化,感叹不已。
“你看那人是不是某君?”先生指著前面队伍中的一个背影问我。
“是的,是他!”某君是我们大学的同学、班长。尽管时间改变了人的外貌,但看见了决不会认错。先生毫不迟疑地走上前去。
“班长!”隔著千山万水,分别了十几年,老同学在机场相逢,那瞬间的惊喜不用说了。
班长欣喜地走过来和我打招呼∶“你们两个都回来了啊!”
“真巧,我们乘同班飞机。”不期而遇,太好了!
“你也是来北京公差?”先生问。
“开一个企业领导会议。”班长拎著公事包,衣冠楚楚,显然是领导干部、企业精英。
登机签座时,我们自然就签在一起。老同学重逢,话说不完,而这两个小时的行程,当然是最好的机会。
邻座老太
机舱内座位是一边三个,当我入座时,靠窗旁已坐了人。从打扮上一眼就能看出,是位乡下老太。头发梳得精光,发髻盘在脑後。乾乾净净的蓝色衣褂罩著一件紫花小袄,和头发上的紫色发夹倒是相配。
“老太太俗而有致。”我心里暗暗赞许。入座时,我和老太太笑著相互点头招呼。
突然一惊,这乡下老太太的手上,竟然捧著一本厚厚的书。
班长坐在走道的另一边,与我先生谈著同学的境况。我们班有48位同学,说来是一段长长的故事。我耳里听著班长的介绍,眼睛却禁不住朝邻座老太望去,心里猜到了八九。
老太太注意到我的好奇,热情地把手中的书递到我面前。
“这是牙诉。”乡下口音,把耶稣叫成‘牙诉’。
“我们要相信牙诉!”显然老太太把我当成了传道的对象,不失时机地对我传“信耶稣得救”的道理。她那声音之大,引得先生转身看我,目光中有几分不解∶和一个农村老太有什麽可谈的?
我们老同学刚见面,十几年的经历,才刚刚谈上,真不想被老太太打了岔。可这老太太看我要转头的样子,更是提高嗓门,竭力要我相信她的“牙诉”是救世之主。
於是我便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我也是信耶稣的。”我心想,她知道了我知道耶稣是谁,就不必如此竭力,可以小声点。
谁知她,“哦,姐妹,你也信了!”老太太欢喜万分,嗓门更大了,竟马上对我称呼起“姐妹”来。
刹那接触
我转身加入先生那一边的谈话。班长正在逐个介绍同班同学。十几年的时间,社会的变更,科技的发展,机遇和锤炼,一个同学一篇经历。我静静地听著,想像著一个个同学的容貌,尽力将我听到的与我的记忆对上号。
机上传来了“将随身物品放妥,准备起飞”的广播声。我见老太太将圣经放回包里,便问她要不要将她的包放上行李架。
“这是我的宝贝,我要捧著。”
她先是捧著,可随著飞机的起飞加速,她将包越抱越紧。颤抖中老太太开始祷告,口中念念有词∶“‘牙诉’保我平安。”
我尽管坐了无数次的飞机,但起飞那刹那间的紧张也还是常有的。看著老太太的样子,我伸手搭在她紧握圣经的手上说∶“没事的。”闭眼祷告的她,毫不犹豫地抓紧了我的手,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姐妹,谢谢你,是神让你坐在我身旁。”
我的手碰到她时,她没有张开眼看看,便抓紧了;两手相握,她就笑了,似乎她心所等。何等的简单与默契!她谢的是旁边的人,归给的是未见的神。何等奇妙又恰如其份!这一刹那的接触,胜过了千言万语。
飞机渐渐地拉平了高度,老太太也恢复了精神。她告诉我,她是应在北京读研究生的侄儿邀请,到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现在要回乡下了。“侄儿说,火车时间长,不方便,还是乘飞机好。他给我买好了飞机票的。”老太太的脸上流露出自豪。
儿子大学读书,请母亲去住住并不稀奇。然而请这位老太太的是侄儿,这其中一定有故事了。我心里想著,但没细问,只是点头听著。
“相信神好啊!侄儿不仅带我去玩,还给我买东西。我说什麽都不要,神已经都给我了,足够好了。”老太太的话虽然没什麽逻辑,但有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我不由得跟著她高兴。
若有所失
此时,我们已飞在华中平原,上面阳光灿烂,下面白云朵朵。山川起伏,如诗如画。
班长和我先生的谈话,也进入了新的领域,他们谈上了股票。我先生是搞电脑的,在股票方面,他只有基本常识。“员工买公司的股票有优惠价,我们就买一点。看见涨了就卖,只当是储蓄。”股票涨了就卖,这也就是我先生股票知识的底线了。
听班长的口气,他对股票十分内行。果然不出我所料,不下几个回合,我先生已是在洗耳恭听班长的专业股票操作了。
“大盘指数”、“趋势曲线”,班长滔滔不绝,先生唯唯点头。
“你如此精通股票,想必有不错收获?”我问。
“我是十分小心的,决不做倾家荡产的事。运气倒还不错,近来每天都有上千的收益。”
我毕竟是个俗人,听说每天有上千的收益,心想这日子一定不错。与十几年前每月百元工资、“大锅饭”的情景相比,著实是天壤之别了。但到底如何,还真想看看。我拍拍先生的手说∶“我们去班长家如何?看看老同学的生活、话话家常,岂不是我们此行的心愿之一?”
“不行,不行,”班长忙不迭地推辞,“我目前的房子太小了,而刚买的大房子在钱塘江边,正在装修。以後,我一定请你们来。”
我顿时困惑,似感失言,又略感失落。
“好,下次去。”先生很善解人意。班长为人真诚周到,只是现在国内的风气不同了,人们讲究起排场、礼节来了。往日同学串门,不过奉上床边桌旁的一杯清茶,现在同学相聚,必在豪华餐厅的雅座。又何况我们从国外回来。
真挚邀请
说话间,飞机已在下降,故乡到了!
机舱门一打开,钱塘江的风便带进了家乡特有的气息。广播里传来空姐的声音,要单行的老年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服务员护送。这时我才想到,这位老太太在我进舱前已经入座,看来是飞机上的服务。有股暖意漾溢心头,再看一眼,老太太端坐在那里,捧著圣经包,若有所思。
“有人来接你吧?”我边离座边问。
“有的。”老太太说著,起身拉住我的手∶“姐妹,我请你去我家。我们那里的教堂很大,信神的人很多。”老太太眼睛里充满著诚恳和期待。
这一刹那,我真的动了心。我虽然不可能答应,但却真的很想去。这位老太太的身上,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我想知道。
“谢谢你,我下次有机会的话会去的。”没有问地址,也没有问名字,只知道在杭州附近的县城有许多人信了神,只知道那乡下有个大教堂。
如有哪一天我真能去了,便找了去。有一位乡下老太太曾与我在云天高空相邻而坐,在回家的途中,她真挚地邀请我。
作者来自杭州,目前住伊州香槟。在伊州大学做研究。
原载于OC102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