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亚萨
7月14日,1994年出生的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的尸体在天津静海区被发现。此前,他通过某招聘网站找工作,然后被“录取”,接着在去报到的时候被传销集团控制。7月8日,李文星的父母接到了最后一通儿子的电话:“谁打电话要钱你们都别给”后,自此失去了音讯。
李文星之死,折射出当下大学生普遍遭遇的就业压力,当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求职遭遇传销时,他们的出路何在?
传销:社会的毒瘤
据一家反传销机构负责人介绍说,传销从1990年代初从台湾传到大陆,最初的组织叫兴田公司。后来从这个组织分出了所谓的“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洗脑为主(“1040”工程、“资本运作”,等等),基本不限制人身自由;北派则用洗脑加上威胁以及人身控制。
刘文星被害的涉事传销组织“蝶蓓蕾”就属于北派。不管南派还是北派,都一致采用“五级三阶”模式,卖产品只是个噱头,实质就是发展下线。传销组织会欺骗说,这是上头暗中扶持的,你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一辈子就没有机会了。对于大学生会说,这是国家在搞宏观调控,为了解决工农商学兵五大人群的就业压力,不能让所有人来参加,所以国家才会经常发一些负面报道。一边让你融入环境,一边给你灌输一夜暴富的思想。
传销常常被比喻成一个“毒瘤”,不过在痛恨这个“毒瘤”的同时,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这个毒瘤会存在这么久,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如果有一些医学常识,我们会了解毒瘤的产生,是源于肌体累计的诸多毒素和各种功能失调导致的。如果我们采用这个视角,思考传销为何屡禁不止,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
比如,我们看到不少关于被解救的传销受害者的报导,许多当事人并不认为解救者帮了TA,而是恼羞成怒,觉得对方阻挡了自己一条迅速发财致富的路;有一些租房子给传销者的房东,为了个人的私利,跟传销头目沆瀣一气,为他们打掩护,通风报信;有一些地方,甚至包括警察也腐败堕落为传销团伙的保护伞或同伙。
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奉金钱为偶像的价值观在驱动。整个社会变得浮躁、不安,一切向钱看,这些有如毒素,导致了社会肌体的失调和紊乱。
大学生:易受关注的尴尬群体
一个名为雷斯林的网友对此写了篇评论,他起了一个很有深度的标题:“是不是必须得大学生死了,才会被重视?”
我觉得这个标题很好。笔者通过这些年观察后发现,生活在中国,常会遇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样一件事,涉及其他群体就会被淡漠处之,涉及到大学生就会成为很热的新闻,引发社会的热议。比如以下和大学生相关的事件……
孙志刚之死,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
魏则西之死,使得多年泛滥网路的医疗虚假广告开始被“有关部门”重视;
徐玉玉之死,揭开电信诈骗的重拳治理;
雷洋的死,引起社会的广范焦虑。
甚至,13年前的马加爵和6年前的药家鑫的杀人案,也因为他们的“大学生”身份,曾引起整个社会极其激烈的讨论。
为什么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关注?几年前,药家鑫事件发生后,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认为这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有关。
在每一个社会中,都需要有一个特定的阶层或群体来充当稳定社会的道德基石,不然社会就会动荡乃至倾覆。比较典型的,如犹太社会中的祭司或拉比,以及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可惜在中国,并无堪当这类重任的角色。最后,“读书人”别无选择,勉为其难,“以天下为己任”。
直到今天,我们的“大学生情结”,实质上就是读书人情结。因此舆论对涉及大学生的任何负面报导相当敏感,正说明大众的潜意识里,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要求很高。他们承担着无数家庭的梦想,也肩负着国家的期许。
然而,当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被抛入社会,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曾经的“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荡然无存。
我的故事:绝望中有希望
李文星的悲剧,令人唏嘘。最近这些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一个没有关系和背景,出身贫寒农家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找一份好点的工作也太难找了。大多数人都怀着一份深深的焦虑,不然,作为985重点高校毕业的李文星,就不会被一份表面上还不错的“工作机会”,引诱到了远方的传销窝点中,以至殒命。
回想大约十几年前,尚在大二的我,也同样陷入到对未来深深的担忧和沮丧中。和李文星一样,我也来自农村,家里没有任何关系或背景。刚进入大学时,我就被弥漫在整个校园里的那种对未来的焦虑感所笼罩,同学们从刚大一开始,就无时无刻不在讨论将来是要找工作还是要考研——完全不是先前在高考前安慰自己的“到大学后就轻松了”的迹象。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晚上失眠,白天乏力,感觉整个人混混沌沌,如同行尸走肉,又想起毕业后面临的生存压力,顿觉得人生无趣,生不如死。如果这时候有人说服我有一个机会能够迅速成功,发财致富,极有可能我也会被吸引,或许我就是另一个李文星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位同学告诉我有一位上帝爱我,并将我带到教会的时候,我真的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尽管我多年的无神论教育产生的理性思维框架让我无法说服自己,但我的心里是多么渴望他说的是真的!
有意思的是,我在教会传道人讲道时,竟然能睡着觉了——这是我好几年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啊。于是,当那位同学问我,是否愿意接受耶稣成为我生命的救主时,我全凭对基督教的好感,说服了自己的理性,做了决志祷告。当时我认为自己也不过是一时冲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心里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没有了,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平安,此后,我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顺利地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稳定。而且困扰我3年之久,曾经以为再也好不了的失眠问题,竟然也好了。
校园:福音失落之地
当看到李文星的新闻时,我感到内心深处颤动了一下。一股难以描述的忧伤从心底涌出来。我想,要是有人在大学里告诉了李文星福音的好消息:上帝爱他,为他甘愿舍弃了独生爱子耶稣的生命,也许李文星能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也许他就不会如此焦虑,也就不会匆忙草率地去抓那个疑点重重的“工作机会”;他的人生,也许从此会踏上新的旅程。
可是,这样的人在哪里呢?李文星已逝,再多的“也许”已无任何意义。我们为李文星的亲人们祷告,祈求上帝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的同时,也有必要反思,我们是否有足够爱灵魂的心,愿意为那些饱受压力的心灵付上祷告的代价;是否愿意抓住每一个机会,用“诸般的智慧”告诉那些迷惘的年轻人——耶稣爱你;不管当下是何等纠结,上帝的爱不离不弃……
几个月前,在一次会议中,我见到了一位老牧师。他告诉我一个很不乐观的数据。他说:“如今的校园福音工作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前不久做了简单的统计,今天的福音事工在中国在校大学生中,整个局面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以上海地区为例,大学共约70所,大学生约70万,正常参加聚会的基督徒是多少?第一次调查结果是1000人,第二次是1500人。算上统计的误差,我们将数据翻一倍,按3000人算,也就0.5%不到。所以,我们应该将中国校园定义为‘福音失落之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里还有无数个的李文星!他们需要福音,需要来自耶稣基督的爱和救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