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荒年,出路何在?

盛世荒年,出路何在?    文/七路

对于70后和80后的人们来说,这条走回内心的路又在哪里呢?

12725425812567微博上有一个把70后、80后和90后做比较的段子:“70后工作狂,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70后的话题是工作、股票,80后的话题是英超、魔兽……,90后是QQ等级,QQ秀……;70后有存款,80后有负债,90后有老爸﹗”

每个年代的人,都会被打上不同的时代烙印,却又生活在彼此的周围。于是,一个人、一群人、几代人在一起,在这个盛世荒年中,忙着安身立命,各占地盘。

其实,用年代的范畴来定义“人”是不尽准确的,充其量70后可以称为“泛70后”,其他以此类推。

不可否认,在时代的掌纹中,每个年代都是独特的,而每个鲜活的个体生命则更为独特和复杂。我们做的也许只是管中窥豹,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希望能够借“一斑”,来了解和把握不同时代群体的特性。

70后影像

“70后”是“80后”一词的派生词,意指在1970年1月1日到197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问起一个70后的姐姐,70后究竟是什么?她说:“你看过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吗?那就是70后。”电影《小武》结尾的时候,小武被铐在路边。他没办法把手按在裤带上以掩饰自己心里的荒凉。周遭陆续挤了一些旁观者,一起来嘲笑这个倒霉的小偷。他竭力想维持的尊严已然土崩瓦解。

这种维持尊严的体现,在某些方面成为70后的特征,有人称之为“尴尬的一代”。这种尴尬在于,70后出生的人在60后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80后眼里,他们和40后、50后、60后一样,统统落伍。

70后继承了父辈们失去的社会价值,因为父辈们是被国家耽搁的那代人,所以70后这代人渴望成功,努力达到高点,以弥补上代人没能实现的价值理想。

有人说:“我们曾经穿着局促的廉价西装,大学里张贴着禁止谈恋爱的公告,美术馆的人潮被枪声惊散,港台文化兵分各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那时候,摇滚乐约等于迪斯科,笔记本指的就是一个本子,水煮鱼还没有问世,寸头像方砖一样被人顶着满街乱跑。”

70后现象

70后受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及文革余波的影响,大部分人看重理想,比较保守,许多人经历过贫穷时期,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感更为强烈。他们常说:“对于他们,社会变化比泼在地上的硫酸还强烈,搞不清我为什么会如此矫揉造作,内心总是伤感。”于是,70后似乎更喜欢喝醉之后谈理想。

70年代初出生的人已经陆续进入“不惑”之年,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他们更愿意相信利益,喜欢用钱解决问题。他们像一个处于游离状态的阶层,既缺少后一代人那种轻松自如的生活本能,也不愿像前辈们那样胸怀集体使命感,与生俱来的压抑和对自由诉求的不离不弃,恰恰是这一代人的“宿命”。

70后人面临的危机主要是生活压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事业在上升期,危机感比80后更大。一位70后的朋友说:“相对来说,40岁对于女性来说略好些,身体、气质、智慧都处于成熟期,工作事业通常会取得一定成就,该获得的职位也获得了,孩子也大了,通常读高中了,女性这个时候会比较自信和坦然;但同时,其丈夫正处于中年期,反倒会有更多的不自信,这个时期的男性有较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心态(有的明显,有的隐晦)。有些婚外情会在此时发生,通常都是因为男性需要寻找新的感情来帮助自己重新建立自信。”

显然,情感和事业的稳定成为70后的主旋律。

80后ID

有人说:“80后,实质是指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产生的一代人。”网络上如此描述“80后”:“80后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他们是特殊的新一代,与90后不同。他们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取得今天的成就,他们度过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的童年时代,他们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最早接触到新生事物。”

计划生育和物质变化差异的历史环境,造就了独特的80后。就如80后这样调侃自己:“初中时,我们一边学人体生理卫生,一边看古惑仔,研究金庸武侠小说;高中时,我们一边传着纸条看着漫画,一边练习东西海三城模拟做四中黄冈试题;大学时,我们一边狂热世界杯读哈利·波特同居翘课,一边学邓论马哲毛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吃过小豆冰棍喝过北冰洋汽水,也吃过哈根达斯用过信用卡。我们穿过秋衣秋裤,棉衣棉裤白球鞋,也穿过回力和耐克阿迪。”

80后现象

80后渐渐进入而立之年,渐渐进入家庭,开始为人父母。中国独特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新的家庭结构的变化,独身子女面对的婚姻家庭问题尤为突出。在成为房奴的时候,80后也成为“孩奴”,面临着买房难、买车难、看病难、生孩子难和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压力,体验着蜗居和候鸟式的生活方式。

80后的童年,经常见证着长辈们泛滥的婚外情和疯狂飙升的离婚率,以至于很多80后普遍认为,婚姻是一种非常不安稳而且近乎无意义的行为,许多80后都有强烈的婚姻恐惧症或婚姻厌恶症。

婚前同居的感情泛滥,被80后视为平常。歌手周云蓬在《不会说话的爱情》中写道:“日子快到头了,果子也熟透了,我们最后一次收割对方,从此仇深似海。”也许,这就是80后的爱情观。爱情和婚姻变成“客户之间的消费关系”,而非“夫妇一体的盟约关系”。

80后也像前辈们一样容易怀旧,不同的是,他们在正当年的时候就开始过早地怀旧了。这种怀旧中包含着强烈的不安感和危机感。物质需要和各种“关系网”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他们无聊、反叛甚至冷嘲热讽自己的愤世嫉俗。他们说:“我不在乎你是否不在乎。”

一位80后的朋友认为,80后的最大危机是网络。就像一幅漫画表现的那样:一个典型的80后家庭的周末生活是爸爸上网玩游戏,妈妈上网购物,年幼的孩子在一旁独自看电视。

路在哪里?

尽管70后、80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成长,所面对的人生问题似乎也不同,套用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70后80后大都相似,不幸的他们各有各的不幸。

不过,用心聆听,两代人似乎又诉说着同样的感伤:“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10)所以,仅从劳苦愁烦和安全感的程度来划分,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XX后,因为没有人能靠着自己逃出这为奴的人生。

每个人都在画地为牢,只是有人画得端正些,有人画得歪斜些罢了,所有的也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每个人都活在毫无指望当中。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出生就是为了等死,或者只是为了要满足我们个人的欲望;我们要么活得没有任何安全感,要么及时行乐,只顾自己。情感心理学家苏芩说:“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可对于70后和80后的人们来说,这条走回内心的路又在哪里呢?

诸神面具,为奴人生

“人心就是个制造偶像的工厂。”这些偶像包括了个人层面的偶像,诸如爱情、性、家庭、金钱、权利、成就、健康、美貌,或者感情上被人需要,以及人生价值的认同等等。许多人想借此得到人生的意义、答案和安全感。还有一些文化上的,以及理性上的偶像,通常称为“意识形态”。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物都可能成为奴役人们的偶像。

表面看,我们的人生就像个“π”永远没有终结,那一丝丝我们曾经认为的光明只会带来更强烈的、绵绵不绝的黑暗和内心的绝望。如果要将这些奴役和偶像排挤掉,除非那代替偶像的能胜过偶像本身。

对此,圣经中给出了一个光明的指向,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

王怡在影评《三峡好人》中说:“该忘怀的已经忘怀,该幸福的还没有幸福。每个人的年华老去,都在等待一个结局。或者被流放,或者被呼召。或者像苏武,或者像摩西。或者火箭上去,或者我们下来。在水平的方向和垂直的方向上,你或者继续沦陷,他或者继续仰望。”

这不只是对70后80后说的,而是对每一个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我们说的,你是愿意继续被各种偶像所奴役,还是让人生有信有望有爱,过一种真正自由的生活?

作者现住南京。本刊网站编辑     文章来源:《海外校园》2013年第119期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