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驴得水》的人性困境

驴得水

 

电影《驴得水》上映时打出的宣传口号是——“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好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驴得水》讲述了这样一个让人又笑又哭的故事。

看完电影,令人唏嘘:电影折射出的人性困境和社会现实,不正是你我无法走出的困局吗?

 

张一曼——欲望人生的出路

女主角张一曼可以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她是支教老师,二话不说就可以为学生捐出自己的工资,辛勤地为众人缝补校服;但她私生活开放,只要愿意,她想和谁发生关系都行。在戏外,有很多观众被她这种潇洒、豁达、自由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对她的结局很是惋惜,认为那是男权压迫女权,或是时代桎梏的结果。

但其实,一曼的悲剧更多还是源于自身,是她所标榜的自由害了她。因为她所标榜的仅仅是她个人的自由,即便伤害了他人,她也仍然以坚持自我为傲。铜匠本是个老实本分的有妇之夫,并未对一曼有任何非分之想,但一曼却诱其发生关系;裴魁山本是温和有学识之人,来这穷乡僻壤支教恐怕最初也无他念,但一曼却把他变成床伴,并在他动真心时严辞拒绝……

一曼不把滥交看为罪,她不知道那确实是恶,乍看好像是美丽的邂逅,但其实,恶终将引发恶,如圣经所说“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加拉太书6:8》。铜匠的报复,铜匠老婆的兴师问罪,裴魁山的辱骂,军官的强暴……这些苦果,一曼不得不独自承受。

而一曼同时也是脆弱的:她在骂了铜匠是牲口之后又悄悄说“对不起”;面对铜匠老婆的打骂也选择沉默;被众人围着打骂,强忍住眼泪,最终却在镜子里看到被剪掉头发的自己时,崩溃了……

圣经里有个被人围住要用石头打死的行淫妇人,耶稣对那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参《约翰福音》8:11)一曼很像这个妇人,要走出她的人生困局,必须仰望恩典,也同时在真理中认罪。恩典可以救这个女人脱离人们的谩骂定罪,而认罪,则是她必须认识到婚姻之外的性行为是罪,并且选择倚靠上帝,过以上帝为乐的人生。

一曼代表了时下很多文艺女青年所标榜的生活样式,也是很多影视作品刻意加以美化的。但不加约束的自由是魔鬼的谎言,会让人成为欲望的奴隶,失去真正的自由。

周铁男——公义和诚实何处寻?

有人说,当子弹打出去的那一刻,这部电影就由喜剧变成了悲剧。这颗子弹正是打向周铁男的。周铁男本是一个率性、正直、好打抱不平的人,当他跪下求饶的那一刻,很多观众心里无限惋惜。

铁男的内心追求公平正义,他看不过校长的连哄带骗,几次想要说出真相,心里憋不住事,情绪全写在脸上。到最后,目睹心爱的佳佳被逼嫁给铜匠的时候,他都不敢吭声。有人说铁男是嘴炮,嘴上说得厉害,行动完全跟不上;也有人在这个率直的大男孩身上,看到了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自己。

像铁男这样的人,需要一种绝对的公义成为自己的力量。在美国历史上,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也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为黑人种族争取权益,即便面对举国的种族主义和各种威胁、恐吓、打骂,也不肯屈服于强权。支撑马丁·路德·金的是什么呢?是因为他相信有一个至高的公义的存在,即上帝的绝对公义,正如犹太先知阿摩司的盼望——“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阿摩司书5:24》)。

同时,心怀正义的人又不可避免地容易愤怒,但“人的怒气并不成就上帝的义”(参《雅各书1:20》)。在追求公义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罪性和软弱,否则很容易落入自己做审判官的陷阱。当年,马丁·路德·金想去改变白人的心,但他很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以暴抗暴,很容易让他带领的黑人的心更为刚硬。如果铁男能了解这些,他便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恐惧和软弱,并依靠一个更强大的力量战胜逆境;在面对各样风浪和高压时,仍能保持赤子之心,相信公义和诚实,同时又知道自己的软弱,只能靠主刚强。

 

裴魁山——需要找回自我价值

裴魁山在向一曼表白时,显示出他体贴细致的性格。当大多数人认为一曼是个放荡女人的时候,他仍然看出一曼表面行为下那颗孤独而善良的心。裴魁山拥有我们大多数人普遍的性格特征:温和、老实、关心别人,有时也在心里为自己打点小算盘。如果日子能一直平静安稳,他应该是让人喜欢的老师、朋友,但是谎言冲开了人性的破口后,在这种冲击下,他变得见风使舵,自私自利,满怀苦毒,成了墙头草。

当人心扭曲时,一些好的特点就会去做坏的事情。他的体贴细致,被用来观察他人作为见高踩低的方法;他的温和变成了虚伪,在特派员、外国人面前他都能投其所好;他的知识被用来骗人,比如企图用圣经的神迹去说服老外;他不再谈教育理想,变得更加明目张胆地计较自己的利益……

他的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许是一曼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也许是看到特派员的枪,又或许是看到老外那笔巨额捐款……裴魁山先把他的自尊和人生重心放在感情上,失败后,又转向利益。不管是感情、工作上,人在受伤后,总会找一些方法证明自己。裴魁山选择了利益。试想,如果他有信仰,知道自己在上帝眼里的价值,即使失恋伤心之后,他会渐渐走出被人拒绝所带来的羞耻感和否定感;然后在遇到金钱的试探和权势的威逼利诱时,他就不用那样趋炎附势,而可以坦然地思考什么是他真正应做、能做的事情。

 

铜匠——如何接受真教育

铜匠,原本憨厚、老实,以手艺为生,没接受过教育,怕老婆,不敢照相。自从成了“吕得水”老师,他渐渐了解了其中的利益,然后迅速学会了一套邪恶社会的游戏规则,到最后,逼疯一曼,逃离原配妻子,娶佳佳,去美国……他成了剧中欲望膨胀最大的人。

校长曾秉着“有教无类”的理念送书给他,佳佳帮他补习英语,再加上假扮吕得水老师时那些干净的衣服、房间……这些开启了铜匠的视野,却没有照顾到他的心,以致于他愤恨地说:“再也不想回到以前的生活!”

铜匠在侮辱一曼的时候,也是让人背上一凉的。无论一曼受到怎样的辱骂,他都说“不够”“不够”,直到把一曼逼疯为止。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曾说:“在某种情况下,教育和智力是可以起到济恶的作用的。”铜匠虽受了些教育,说起了英语,在他内心,所信奉的仍然是“谁伤了我我就要谁加倍奉还;谁有好处就跟着谁;不仅敢说还敢做”的价值观,而正因为他的知识和智力,让这种伤人的行为模式伤害力更大了。校长和佳佳都只教给铜匠知识,却没有教他如何做人,他们的教育理想都忽略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塑造人心的。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上帝,没有让福音更新过心灵,那么,我们就还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教育。

剧中,还有些其他人物,比如校长孙恒海,正是他的一个谎言,他的那“还差一点点”的理想,引发了如此多的悲剧。导演周申曾说,他想要表达的是“守住底线很难,但守不住会完蛋”。如果校长一开始就没撒谎,虽然支教日子很艰难,但众人齐心也能其乐融融而悲剧也不会发生。这也给我们信主之人一个提醒,也许在这世上坚持主的真道会有艰难,但是不走这条真理之路会更惨!

 

最后,导演周申说:“我们认为对于戏中的情境,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希望是信仰。剧中人把理想、理念、信念错当成信仰,但那些究竟不是真正的信仰。”

那么,什么样的信仰,才是我们走出人性沼泽的唯一道路?

答案,在圣经中!

只有基督信仰,才是让人走出沼泽的唯一希望。

 

本文首发OC微信平台,版权属OC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未经同意,请勿修改文章原始内容。点击底部右下“写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和感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