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修道院学到的灵修(17)信仰旅程的阶段 / 彭怡珍

连接更大的故事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课程,不论你在哪一个阶段,都能够有共鸣。每一个人都想看到信仰旅程的地图,到底我在哪里?我接下来要去哪里?我的同伴在哪里?前方还有多远?这样的课程需要有一位向导似的讲师。

出现的这位讲师Bill Dogterom,他确实就像一位向导,有丰富的属灵经历,讲解详细有深度,有故事,还很会鼓励和启发学员。他是一位牧师,在基督教大学里教书,说话风趣又有生命力。一开始,他面对着我们,朗读了《诗篇》第23篇,他朗读的样子是充满自信和自由的,他注视着我们,一节一节地朗读,似乎把我们都读进了诗篇中。

接着他问了一个问题:“现在的你,在这一篇诗篇里的哪里?”那一刻,《诗篇》23篇忽然变成了一个旅程,一个属灵的旅程。我们想着自己的状态,感受到《诗篇》23篇诗人用诗句勾画出与上帝的互动,似乎每一个人都找到了共鸣。

Bill 渐渐展开非常丰富的对信仰旅程的描述,每一个我们所经历的外在旅程,其实都有一个内心的旅程,两者不一定一致,甚至会绝然不同。外在的旅程容易看得见,但内在旅程,需要慢慢地厘清。

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是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旅程连接到一个更大的故事,因为我们太过忙于自己的故事。其实我们只是一个大拼图里的一小块拼图。我们每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对上帝有独特的体验和认识,超越了时间和地点。

对于某些人来说,有一些这样的经验就足够了,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他们期待和渴望更深地发现,关于这些奥秘的定位,只有经验的片刻是不够的。他们希望得到一个地图,能够在一个更大的区块里划出他们所经历的。

我们在哪里?

我们思考以色列人的旅程,在埃及的奴役,流浪到了旷野,进入应许之地,定居迦南,最后流亡外邦,重新归回。这是一条好长的旅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关键的意义,没有一个阶段可以被省略,每一个阶段都是对上帝更深更丰富地认识的过程。

也可以思考门徒所经历的旅程。他们单纯地回应呼召,开始了跟随耶稣的旅程,慢慢地学习,渐渐地认识,走过迦百农、加利利,上过山、下过海。他们和耶稣坐船、走路、晚餐,经过了客西马尼园,在十字架前,见证了复活的耶稣。他们受差遣,被圣灵充满,传福音,建立教会,这是一个渐进成长的旅程。每一段路都充满深刻的意义,任何一个过程都不应当省略。这是跟随耶稣的旅程。

从这当中是否看见了我们自己,我们是在哪一段的旅程?我总是觉得,我好像在两个阶段的中间,好像在旷野,好像在应许之地,好像在受差遣,好像在等待圣灵充满。我总是在中间游移。

从上百个具体的经验产生了一个可以在群体里分享的地图,勾画出了定位和方向,帮助我们知道我们所经历的大约在哪里,也可以让他人指出他们各自所经历的在哪里。

信仰旅程始于离开那些定义你的人,解构之后再重新建构,放下别人给你的信仰,因为你要建立你自己的信仰。从“按着我所吩咐的去行”到“因着爱我而行”,就像是从耶稣的仆人到耶稣的朋友。如果上帝是比我们所知的更加美好、恩慈、丰富,目标将不是更加地正确精准,而是有更多的爱、喜乐、平安、忍耐。这个信仰旅程到底要把我们带到哪里?

信仰阶段的模式

Bill 介绍了一个信仰阶段的模式,作者是Janet Hagberg & Robert Guelin。这个模式我在Bruce Demarest的书里看到过,也在我的另一本书《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灵性陪伴》中有提到:

一. 重生的生命(the converted life):是个新的开始,开始相信耶稣,开始一个新的旅程,开始加入神的家,进入新的国度,有一个新的归属,参与一个新的群体。意识到自己生命和灵魂的需要。

二. 门徒的生命(the discipled life):慢慢发展基督徒的世界观,也培养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学习很多新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分辨系统,可能会表现出死板和排他的判断方式。学习属灵的词汇,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归属里,归属感建立在个人的付出和贡献里。

三. 成效的生命(the productive life):属灵的生命还在探索和建造的阶段,尚在没有预备好的状态,但是已经开始接受一些事奉的责任,内心和神之间开始形成令人不安的距离。为主做许多的事,可能让人与神的连结局限在事奉上。

四. 内省的旅程(the inward journey):因为撞到了墙,意识到应该不是这样,所以发现了一条新的路,追求并且渴望内在生命的改变,是个有丰富的生命反思和沉淀的过程,进入内心更深的层面与神交流,关注生命的内涵和神的属性。

五. 外展的旅程(the outward journey):重新更宽广地投入服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和所从事的服事,带着爱的记号,有了新的自我认识和深度,有着更清楚的动机,生命被神深刻的爱所充满,让主做主。

六. 爱的旅程(the journey of love):所有的关注是神自己和他所看重的事,与主有密切活泼的互动,常常感受到主的心,在爱里顺服,充满怜悯却又不受捆绑,是一个平和满足的状态。

在讨论这个模式的过程中,有一个配角却是最关键的,就是那一道墙。我们常常撞到的墙,让我们觉得人生走到瓶颈的墙,让属灵生命停滞。

这道墙让我发现自己的有限,原来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因此挫折还有恐惧,甚至自我怀疑,就是这样的一道墙,却是把我们推向下一个阶段的力量。这是属灵旅程非常奇妙的关键——在被墙挡住的时候,却是突破的开始。相信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这一个环节里,我们在沮丧中发现了盼望。

回应主爱的路

当我们感到最后的那个阶段的事奉是多么美好,Bill 的一句话却给学员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他说:“百分之八十的属灵恩赐是用在教会外的”。

这样的吊诡也反映出病中需要的信心,比祈求痊愈的信心更大。我们的思维往往是把事情想成一个框架,把自己和他人拉进框架里,但耶稣给我们的却是一个中心点,把我们拉近他,拉近他的爱,不是限制在框架里,是邀请我们靠近他,靠近他的爱。二者的差别是,一个是教导人相信什么,一个是介绍爱的对象是谁。“当我们见到他的时候,我们会有他的样式。”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奥秘。

下课之前,Bill又一次看着我们朗读了《诗篇》第23 篇,用比之前慢一点的语速来朗读,因为每一节经文似乎变得有了更深的意义。我们的心不断地在回应每一节的诗句,过程充满了感触和感动。

最后他问了一个不太一样的问题:“在主的同在里,你在这一篇诗篇里的哪里?”许多学员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不论我们在哪一个阶段,主的同在都让那一个阶段充满了生命的丰富。在哪一个阶段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即使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中间状态,在转折点里挣扎,但是属主的人一定走在被圣灵引导的路上,那是一条回应主爱的路。

阅读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s://ocfuyin.org/sal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