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基督里与上帝和好时,上帝也将“他人”带到我们的生命中。 文/孙基立 2018年初,英国政府设置了“孤独大臣”职位,由负责体育与国事事务的国务秘书特蕾西·克劳奇兼任。孤独大臣的主要责任是解决英国近10%(约900万)人口的孤独无助感。 事实上,不止英国,孤独这个问题已经席卷全世界,特别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Read More文/朱异良 看惯了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我平常很少翻那些用通俗语言所写的“小儿科”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翻了翻一本名叫《活在美国》的书,不看还好,一看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读完,并被深深地打动。 老实说,这是本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著作。但就是这些通俗的语言,给我们揭示了诸如《论美国的民主》、《论自由》等伟大作品中深刻阐发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精神,…
Read More感恩节前夕,我感慨万千,终于决定写下自己一家在信仰之路上的故事。 文/陈伟平 太太 我太太一直受父母的影响信法轮功。我起初对法轮功的劝人为善、“不要执着”还有一点好感。但深入暸解后发现,法轮功实在是结合了佛教、道教、中国民间文化和科学幻想小说等等的一种宗教。 创始人李洪志宣称法轮功是“宇宙间最博大精深的科学”。他说,他有无数的法身保护他的信徒…
Read More文/一雨 在一个基督教网站上,有一幅图的点击率颇高,就是一个人回天家时,主耶稣在云端中拥抱他。每每看到这幅图片,我心里就暖暖的。 我生长在一个相对传统的大家庭,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繁文缛节颇多。尤其到了过年的时候,座位的摆放,敬酒的次序,红包的交换,亲戚的走动,一条少不得,一条改不得。即便如此,因为一些遗产分配的陈年旧事,姑叔姨舅各家的关系一直有些古板,甚至冷淡。虽然表面…
Read More爱,人皆有之,然对“爱”的认识或理解,则各有不同。 文/张国福 爱,人皆有之,然对“爱”的认识或理解,则各有不同。以我本人来说,是随着阅历的增广,而逐渐加深对“爱”的认识的。比如幼时只知父母的爱、长辈的爱;成人后懂得了朋友的爱、同胞的爱;立业成家后更懂得了对子女的爱、对晚辈的爱。 中国大陆自从50年代后,更用阶级划分“爱”。当时有句名言: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
Read More一颗被上帝恩典之火点燃的心灵,怎么还会持续地冷漠呢? 文/惠苇 若是用某些词汇来描述当下社会或教会的情形,“冷漠”一词当属高频。 冷漠在盛行 笔者所在的教会是改革宗教会,一些人对改革宗基督徒的印象是 “神学多过了爱心”,意思是说,讲起教义来,我们都能头头是道,但在具体的生活中,却常常显得冷漠、无热情。…
Read More你,是那个冷漠的人吗?怎样才能脱离冷漠的困境呢? 采访者/阿铮 题记 冷漠是让人与人产生隔绝的最有力的“杀器”。冷漠不只是一种个人体验,还可能成为一场群体事件,甚至变成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群体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把别人的遭遇当成一场热闹或谈资,面对危难却不伸出援助之手,已经成司空见惯之势。“冷漠”作为一种时代病,已深植于当代…
Read More我被爱,故我存在! 文/小约翰 大学时,我开始谈恋爱。 从谈恋爱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一个真相: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去爱对方的能力。 当时,我写过一首叫《车站》的诗歌,来表达这种令人悲哀和无奈的感受,其中有一句:“走与走不出的/永远是自己……” 无能的爱 记得屠格涅夫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后…
Read More我们越是寻找,感受到的,却越是一片点赞过后的空虚,一种更无力的疏离。 文/郭文萌 当你走在街上,如果有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微笑着向你问好,不知你会做何反应?是毫不犹豫地回应,还是头脑里警铃大作:“此人到底是骗子,还是推销广告?” 微笑成为奢侈 在一个“信任感”犹如北京上空的蓝天一样稀缺的社会,“面无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