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故井里喷出的火花——评莫非散文集《擦身而过》

 

 

 

 

文╱龚济民

 

 

 

人生旅程虽短,但相遇之人却不少,“当即,往往懵懂。回首,方能咀嚼出一点洞察。”著名旅美作家莫非(本名陈惠琬),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擦身而过》,就是在温馨中,回忆那些曾在她生命的各个阶段,牵动过这样那样情愫的人。

如此书自序所说:“基督教里有一‘神圣相遇(Divine Encounter)’之说,意即每一出现生命中之人,都是上帝置入与我们相遇之人,带有神秘讯息,可为我们揭露一些神圣奥秘,或让我们一窥生命之幽微。”莫非正是从她的生活故井里喷出的火花中,跟读者一起窥视生命之幽微。

 

 

情系芸芸众生

 

全书结集了二十篇文章,大都一篇一人一故事。作者是贯穿始终的一个角色,陪他们哭,陪他们笑,陪他们经历一切,陪他们体验人生。字里行间一片赤诚,与读者肝胆相照,甚至直见性命。

读这样的散文,实在令人倍感亲切,觉得是真正的艺术享受。记得梁实秋先生谈散文时说:“文章写得亲热,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不是能学得到的艺术。必须一个人的内心有充实的生命力,然后笔锋上的情感才能逼人而来。”

综观这部散文集,写的都是不同族裔、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即莫非所说“到处流放的现代人之写照”:横向看,是淋漓尽致的人生百态,连生命中有些不堪的角落也揭露了;纵向看,是人生阶梯上的诸般风景,惊险交加、福倚祸伏、否极泰来、生死相关。

作者的笔锋,触及到人生的各个重要方面,生计、爱情、事业、理想、健康、失落、困苦,以至生老病死,无不涵盖。对这些在生活苦海中搏击、浮沉的人物,作者充满了深厚的同情,即使在对某些言行并不认同时,读者也能察觉到作者眼角的怜悯。

 

 

探讨生命底蕴

 

书中没有一个了不起的英雄豪杰,有的只是过着平凡人生的普通人,如《林妹的终身大事》中的林妹,《红裙飘扬下的美丽》中的姚阿姨等。当社会大潮向前涌流时,这些平凡到近乎“傻”,甚或“糟”的小人物,很容易被忽视。作者却以淘金者的眼光,重新冶炼了他们,让他们以新的面貌活跃在纸面上。

这些人中,有的是已经从人生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寂寞士卒,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虽生犹死,如《脸孔沉在阳光底下》中的“她”,《那一方光明》中的乔治等。作者窥见了那一口口枯竭的心井,却没有轻视他们,反而伸出了友好的手,助他们一臂之力,得以见着那一方光明。

有的人则是千方百计,想在人生战场上独占堡垒,他们到处钻营,跃起又坠落,如《黑森林中的豹子》中的理查,《小人物狂想曲》中的马可等。作者在他们得意时未曾奉承、趋附,在他们失意时也没有恶意的嘲笑,只是向他们投去冷静的一瞥,描下了他们那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式的形象,人生的虚空跃然纸上。

有的是经历了人生极惨痛的苦难,却凭着信仰,重新树立目标,经过一番磨练,终于结出新的生命之果,如《向绝处斟酌自己》中的莎玲娜,《荒原中的红玫瑰》中的L和E。这些在残障、失偶、车祸、癌症袭击下的生命,原先并不特别,也有各自的软弱,造物主却藉着苦难,将他们炼得一无所惧,生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

作者之所以能在平凡中见真谛,在颓败中施怜悯,在苦难中颂生命,是因为她的胸中蕴藏着对神对人深厚的爱。她理解人的软弱及其极限,看重每个一闪而过的人物在生活道路上留下的足印。她通过他们向读者昭示:神所创造的生命是可贵的,只要努力探寻,每个人都能挖掘出自己的价值。

 

 

贴近人物心灵

 

作者笔下的故事,都经过精心提炼,剪裁紧扣题旨,遴选的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生活片段和细节。《折翼的天使》窥探一个修女还俗的秘密:“为要作一段灵魂的搜寻之旅。”可是作者并没有放笔实写这一旅程,而只以几个片断和细节作交代:无论主人翁平日怎样打扮,行踪飘到哪里,一举手一投足,依然是十足的修女相。作者要揭示的,正是透到骨子里去的这种精神烙印。读者也因此才看明白,原来这位修女一直生活在要不要“回家”的内心矛盾之中。

当然,该泼墨渲染时,作者也绝不犹疑。她贴近人物心灵,甚至进入他们生命,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因为阳光的记忆》为表现一个多情少男“向爱投奔”的锲而不舍,描写他从校门追逐到家门,从在职的县城追回原住城市,又投书辗转至异域探询,前后长达十年的经历。作者对此不惜笔力重扣,倾注全部感情写足写透。

不管写什么样的人物,作者总是独具慧眼,藉着他们所说的一两句话,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灰姑娘”林妹代替早逝的姐姐,去为人妇、为人母,却无怨无悔,“人生只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够了!”一句话就将生活的折磨化为有意义的牺牲。

“糟老头”亨利,在公司当“特约顾问”,每天衣衫褴褛,生活无人照顾,还不断为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愁这怨那。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婚,他大发雷霆地反问道:“我怎么可以?她根本没有生活能力,我怎么可以?”一句话塑造了一个“望来平庸的小人物,里面却住着巨人性格”的非凡形象。

 

 

人生感悟良多

 

作者亦善于调动散文艺术手法,兼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交互使用,相得益彰。书中各篇虽然均以叙事为主,但从头到尾都浸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写景亦情景交融,与叙事的抒情风格和谐完美。

如,眷村旁那狭窄得只能容身一人的四处流动的“方舟”杂货店,以及“像村口大树,老赵常立于店前的沉默人影”,都“渐渐成了村内最熟悉的风景”。这就将所要塑造的灵魂孤寂的人物,与环境完全融成了一体,同时又融进了作者对漂泊无所依的灵魂的关怀与同情。

至于议论,则随人物言行、情节脉络自然生发,有对生命底蕴的解读,有对人生真谛的诠释,有对问题人物的期待,有对被人们忽视之事的提醒。语言凝炼如诗句,哲思隽永似箴言,而最重要的,还是倾注着浓浓的感情活性元素。

看作者是怎样议论《吉米十七岁》中的父母,帮助领来的儿子走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段路的:“我感到一对父母对十七岁儿子的尊重。尊重他对爱的尝试,亦护航他在两性中的摸索。是在他们的爱和尊重里,吉米跨过寂寞十七岁这道关卡。”多么温馨,没有任何教训口气,值得普天下父母深思。

又如,莎玲娜年轻丧偶,原是人生一大悲剧,但她将孩子带大后重辟生活途径,获得新的人生感悟:“不自怜?几个女人可以做到?但这却是收拾自己站起来的开始……是长年内在价值观与自我的建立”。“向绝处斟酌自己,斟酌自己的生存力量与生命参考点,应是我们女人不断在内心的锤击。”

这般铿锵的语言,不但锤击了女人的内心,也是对每个人的警钟长鸣。像这样的议论,全书俯拾皆是,读者不得不惊叹:一个充满爱心的作家,自有源源不断的、来自天上的智慧。

时下不健康的艺术趣味,越来越影响人们的审美取向。作者却丝毫不为所动。她怀着文字即事奉的神圣使命感,坚守着严肃的文学创作阵地,凭着对人的深切关怀、对社会的敏锐感觉,以及深沉厚重的信仰力量、高超的艺术技巧,推出一部又一部动人的作品。

她的散文作品曾获世界华文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湾文学奖等。笔者深信,像《擦身而过》这样深刻探讨人生、充满对人的尊重和同情的散文集,一定能征服更多读者的心。□

 

 

作者来自上海,现住美国新泽西州,在大学任教。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