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生命的长流分离──从信仰视角看家庭

秋天是想家的季节。只要人的感情尚未冷硬如铁,涓滴的亲情总会让我们低徊牵挂。

 

 

 

文╱杨天道

 

 

 

上一代知名作家子敏在散文名篇〈一间房的家〉里,记述年轻的夫妇在清贫生活中的恬然自足与深情依依。虽然仅有一间斗室,作者却在文末道出他们快乐的秘诀:“我们既然不和生命的长流分离,我们就已经满足。我们既然不能有一个像样的房子,就让我们尽心尽情爱这个只有一个房间的家吧!”

读罢感动良久。想到我们这代人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再懂得平凡家庭的甘饴。唯有在人情淡薄的世界上漂泊之后,才会怀念起家的味道──我们这些负笈海外的单身学子,在超级市场中遇见“家庭号包装”(family size)的标牌,常会莫名地惆怅起来。打开电视,无论奖品竞猜游戏还是饮料广告,少不了一大家人笑嘻嘻出场的镜头,也会令我们惘然若失好一阵子。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家是一个无法触及的距离,任何有关家庭的联想,都会挑起我们心头的缱绻柔情。

 

 

非偶然安排

 

不论在总统竞选的宣传中,还是在悲欢离合的肥皂剧里,诉诸家庭似乎总是能赢得人心。家庭的快乐和睦,也是基督徒努力追求的。但圣经似乎对于家庭的规则着墨寥寥,整本新旧约中找不到家庭的通用模式。我们从字里行间获取的印象是:丈夫作为一家之主,得到妻子的顺从尊重,儿女则服膺父母的权威。

这同中国传统家庭的图画几乎无异。实际上,圣经似乎极自然地接受当时的社会规范和家庭形态。这让人怀疑,基督教并没有对家庭作出任何贡献性的思考。耶稣从未挑战家长制的既有格局,新约时代的教会也无意掀起家庭的革命。保罗书信中甄选教会领袖的标准包括了家庭生活的见证,似乎更多是为保证基督徒不致于轻视家庭,或者回应敌对者攻击基督教威胁社会安定的毁谤。

但上帝绝非对家庭兴趣淡泊或无心介入。圣经从上帝创造一个家庭开始讲述《创世记》铺陈几个家庭的曲折故事,仿佛连续上演的电视剧集。上帝最重要的工作往往在家庭中发生,亚伯拉罕后裔的出世和耶稣的降生即是例子。逾越节中,上帝的拯救和刑罚,也都是以家庭为单位。

新约里,福音最早传给外邦人是藉哥尼流一家,使徒保罗在欧洲建立的第一间教会也是源于一个家庭。举家信主和受洗,几乎成为一种固定范式,让不少人将“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这句经文,看作上帝对每个基督徒的应许。

这些都不是圣经偶然的安排,而是在表明,家庭是人与人、人与上帝建立关系的重要渠道。亚当和夏娃的受造即表明:家庭是我们最基本的社会环境。即使我们无兴趣与他人相处,也终究不能置身家庭之外。耶稣在回答法利赛人对离婚的诘问时,就提醒听者:上帝藉家庭将人联合起来,“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马太福音》19:6)。

圣经虽然为个人留下充裕的空间,但它不言自明的假定是:每个人都需要他人,这便是家庭的价值所在。在电视机前面长大的后现代人,同样孜孜追求团体和友情,正是因为上帝创造人的原意如此。

我们在家庭中活出一个人的全部意义。在家庭这个舞台之外,我们无法认识旧约圣经《创世记》中所记载的人物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他们在家庭中经历亲情、祝福与希望,也遭遇冲突、伤害与失落。家庭独特的秩序,让人学习义务与责任,纪律同参与。

耶稣责备法利赛人,在宗教的名义下拒绝赡养父母,实属“假冒为善”(《马太福音》15:4-6)。保罗则毫不客气地说:“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摩太前书》5:8)这是因为家庭的重要功能是扶助、关爱与怜悯,忽略了这些职责,就相当于隔绝了信仰的基础,更遑论敬虔与良善。

今日的社会重视表达自我,家庭变成帮助个人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工具。例如无法一展宏图的父母,常不惜代价要在下一代身上完成自己的梦想。更多的人将家庭贬值为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地方。现代的男人要求在家庭中得到完全的接纳与呵护,如同用惯的旧沙发可以让他舒舒服服地自在休憩;女人则希望永远有恋爱的感觉,对所有的纪念日和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动作,都耿耿于心。这固然有相当合理之处,但这有时又给了我们厌倦家庭的藉口:倘若一朝身体或情感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就可以将家庭弃如敝屣。

耐人寻味的是,圣经中描写的家庭,几乎找不到浪漫与温情的场面,却不乏逾越节的家族晚餐、一家人上耶路撒冷献祭这类节目。上帝吩咐以色列人以律法教导自己的儿女,因此家庭不仅提供关系、养育和纪律,也成为传承信仰和延续信仰的主要管道。

家庭与信仰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使家庭的观念自然延伸到信仰层面。圣经将犹太民族称为“以色列家”,将教会看作“神的家”,耶稣也用家庭来象征上帝与其子民的关系(《路加福音》8:21)。

更重要的是,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上帝与人的关系的框架。上帝似父亲又胜过生身的父亲:“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祂的人吗?”(《马太福音》7:11)上帝又仿佛舐犊情深的慈母:“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以赛亚书》49:15)。

今日家庭功能的缩水,也同样造成信仰的危机:假如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恒常缺席,子女就较难感受天父上帝的真实与慈爱。当我们习惯于不完整或不完美的家庭,信仰中的理想图画也在我们眼中失去颜色。

 

 

想家的季节

 

西方的家庭价值观念可以说是基督教潜移默化的结果,但信仰似乎无法挽救家庭的悲剧,也缺少能力抗衡越来越危险的家庭变局。今日的美国,超过50%的婚姻以离婚收场;30%的孩童生长在单亲家庭中。许多家庭从出现开始,便是不负责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容易陷入贫困、失学,而重蹈上一代的覆辙。

家庭甚至成为最危险的地方,成为释放愤怒和伤害的场所。据统计,美国至少20%-30%的妇女曾受到性伴侣殴打施暴,语言和情感的暴力则无法估算。基督徒并未能置身于这些数字之外,其实连一些成功的教会领袖,也有着不堪为外人道的家庭冲突和失败。

圣经并不讳言信仰与家庭的这种不协调。有人说,整本《创世记》简直就是一部家庭功能失常的案例大全:人类第一对夫妻便经历丧子之痛,以后的家庭也再没有完整过;雅各几乎从未尝到兄友弟悌的滋味;约瑟与兄弟最后虽重归于好,但远非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么轻松。大卫的家庭未有过片时的宁静,不是骨肉之亲、兵戎相见,便是夫妻同床异梦……

旧约的历史似乎暗示,家庭的遗憾甚至伤痛,是人生天地间不可避免的经验。基督徒也不能避免──基督徒可能会遭到家人逼迫乃至离弃,为不信的亲人祷告多年也看不到改变的迹象。有些单身的男女也许无法实现家庭的憧憬,注定要在孤独中度过一生。上一代留给我们的还有绝望的记忆和不敢示人的伤口……

我们还会感激上帝赐下家庭吗?

这也许正是信仰的张力所在:我们知道上帝起初的心意与理想,却活在这个被罪污染与撕裂的世界;我们虽活在被罪污染与撕裂的世界,却仍可以忍耐等候,心存盼望。因此旧约中纵然充满了家庭的不和与分裂,仍然以家庭的复原与和睦为意象,描述未来的理想世界(《玛拉基书》4:6)。旧约的历史以婚姻开始,新约的历史则以属天的婚筵结束(《启示录》21-22)。

圣经教我们透过地上的家庭来望见属天的家园,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希伯来书》11:16)。因此,即使家庭生活的负面经验也会令我们期待更多:也许我们竭尽心力也得不到情意绵绵的家庭,但我们可以有把握踏进一个永远长存的温暖世界。

秋天是想家的季节。只要人的感情尚未冷硬如铁,涓滴的亲情总会让我们低徊牵挂。家庭在这个时代分外重要,不仅因为它赋予人生命的完整,也因为它指向信仰的真实。现代人渴望家庭,实际是渴望一个从容安息的世界。愿游子们归家的梦,将每个人带回真正的家园。

 

 

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现居芝加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