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树花开 / 孙基立

 

文/孙基立

 

一日从树林中回来,周身沾满了花香。林中春意正浓,野花盛开,满山的姹紫嫣红。有一株奇特的树让我印象深刻。瘦弱嶙峋的树干,一半已经枯干,另一半却开了许多半透明的白色小花。一边枯死,一边开花,这让我想起了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图中有从墓地洒扫回来的人们,或在逛集市,或在游戏,或在春游。一边是逝者的墓园,一边是充满生机的日常生活。

 

虚空无法漠视

 

在基督被钉十字架的那一天,那些亲近他的人,包括他的门徒在内的追随者,都离开了他,他们重新拾回以前的生活。而那些不认识耶稣的人,或许从远处漠然地看着这个可怕的场面,心里嘀咕:又是哪个狂妄的人不谨慎,居然自称为王,这也是他罪有应得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相信一直有这样一双漠然的眼睛,审视着耶稣的一生和有关他复活的事。我有时也会用这种目光,审视自己的信仰和生活。

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基督,我们对死亡的漠然,将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去度过我们的余生。我想,可能最大的区别,我们对他人的爱,只能建立在我们的本性上,失去了基督神性的爱为源泉,当我们迷茫无助,对自己也无法有把握的时候,就无路可走了。

在安静的时分,回忆逝去的岁月,有时我也会有一种无意义的伤感,当一切都如同流水般慢慢远去,特别是亲人逝去,我们所爱的人让我们失望,或者对自己的感受也有怀疑的时候。

但是我总能在祈祷中得到安息,因为我知道,我祈祷的对象是上帝,而且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爱是无止境的,不可动摇。我们对生命可能有失望不如意的时候,但总是能从上帝的爱中找到安慰。

今日所见的那棵只有一半生命的树,就如同我们没有上帝之爱的情形。我们一半的生命看似能正常地生活、享受,但另一半的生命却如槁木,我们浑然不知,只顾着忙忙碌碌尽自己的所谓的责任,尽量不让对死亡的思考来打扰我们日常的生活。亲人、至爱的逝去,也可用时间这副止痛剂慢慢忘却,就如同鸵鸟将头藏在沙里,不想看到背后的猎人。

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倾向,生动地描述了这类情形的极端情况。法国的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在小说《局外人》的开头,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莫尔索在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是这样反应的,他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他的漠然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心境。

现代社会流行的“空心病”也是一样,人们或努力工作,或及时行乐,却没有真正的热情和动力,即使和死亡相遇,也毫无感知。

漠然,或许是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死亡实在太恐怖,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和它相遇。如果没有“漠然”这剂麻醉药,我们无法面对它。死亡也会将我们一切的奋斗、梦想或理想变成虚空,就如同圣经中所罗门王感叹的:费尽心机得来的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参《传道书》1:14)

 

因爱而改变

 

但是上帝爱我们,他创造这个世界,就是想让我们幸福地生活,和他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并永远享受这种关系。有这样的确信,生命和死亡就有了更深的意义。

有了上帝,我们的生命不再像那棵一半开花一半枯槁的树,对于地上的生命和人之间的感情也有了全新的看法。

也许我们依然会愤怒,但我们有了宽恕的能力,因为主耶稣无条件地宽恕了我们;也许我们依然会有不幸,但是我们不再孤苦无助,因为只要我们愿意,上帝永远会耐心温和地倾听,给予我们切实地保守;我们依然会为子女担忧,对他们有过多的期盼,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属于上帝,我们的职责只是陪伴他们成长,帮他们在上帝的祝福中,选择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如同大多人一样,我们会有遗憾和悔恨,但不再因此受折磨,因为我们知道,主耶稣的血为我们流,洁净了我们的罪,上帝接受了我们,我们也应该接纳尊重自己;我们也许也有事业的成功,但是我们的安全感不再依赖这些短暂的荣誉和倾慕,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我们成败与否,上帝都爱我们。

死亡也同样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带走我们的挚爱亲朋,但我们可以将他们的生命交给上帝,相信我们会在上帝的家中再相见。我们自己也会面对死亡,但是我们可以不再害怕,因为主耶稣已经复活,他胜过了死亡的辖制,我们将带着这复活的盼望安息。

还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

我们只要允许上帝介入我们的生活,变化就会悄悄发生。就如同那半树的生命,死去的一半里,隐藏了许多眼泪、羞愧、漠然、绝望、愤怒……而活着的那一半,一旦植根在上帝这片沃土中,就能焕发生机。上帝愿意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生命,他也教导我们要接纳自己,因为他用他的爱和拯救,让我们那个隐秘的、伤痕累累的自己,重新生活在阳光下,开出美丽的花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