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真答 | 改教家为何改革?

 

 

 

1347至1351年,欧洲发生黑死病大流行,这条毁灭之路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带来政治、经济的大变动。普罗大众面临死亡的威胁,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急切希望能够在这乱世中寻得安慰和救赎。

另一方面,欧洲的中产阶级日渐崛起,他们希望政治稳定与国家民族的合一,他们拥护王室,以建立主权国家。因此,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封建制度日渐解体,现代国家制度诞生。欧洲国家主义的抬头,不仅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也破灭了中世纪基督王国大一统的梦想。

与此同时,“文艺复兴”运动在14世纪兴起,对欧洲产生极大的影响。教皇也将眼光转向今生的享乐,将罗马变成全世界的文艺与知识中心,以及统一意大利的政治首都。所以,教皇们大兴土木,广纳财源,借机敛财,也参与政治斗争及军事讨伐。

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皇所代表的中世纪教会关注点,与普罗大众在灵性上的渴求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宗教改革家他们最主要的关注点,和普罗大众所渴望的安慰,是息息相关的。

在整个中世纪的后期,宗教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不断有人迫切呼吁改革教会,改革的内容包括:(1)教会的行政和道德。整个教会的官僚主义已经变得名声狼藉,腐败无能,圣职人员的道德生活也相当散漫,比如教皇亚历山大6世拥有数位情妇和7名儿女。(2)基督教教义和神学。有识之士认为当时的教会已经失去了它的思想遗产,福音受到了极大的蒙蔽和扭曲,因此他们急迫想要恢复更加符合圣经的纯全教义。在宗教改革之前,较为出名的改革家有威克里夫和胡斯。同时,当时还存在着各种改革运动,比如法兰西斯属灵派、瓦尔多派等。

但是,真正点燃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索的,是一名叫马丁·路德的僧侣。1512至1516年间,路德讲授《诗篇》《罗马书》和《加拉太书》等书卷,并且由此逐渐形成“因信称义”的信念。路德发现人的得救并非倚靠行为,乃是藉着信上帝的话,并信耶稣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

正在此时,教皇利奥10世为修建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教堂(或称圣彼得大教堂)而大量出售“赎罪卷”,甚至声称购买赎罪卷者,他的家人可以立时从炼狱进入天堂。在多方思考之后,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上张贴了著名的《95条论纲》,同时将这《95条论纲》上呈教皇。

路德并不是要开创新的运动,他的目的只是改革已经远离圣经根基的教会,并希望教皇能从善如流。但教皇与教会领袖为要维护其既得利益,巩固其领导中心,不理会路德的信息。1520年,路德积极投入文字工作,出版了《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以及上百本的德文小册。这些小册在欧洲受到广泛欢迎,激起了教皇的愤怒。教皇下诏要路德于60天之内悔改,路德却将这份诏令公开烧毁,路德与天主教至此正式决裂。

此时,宗教改革的大火已经在欧洲大地上燎原不可阻挡了。基督新教各大宗派多在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主要包括路德会、改革宗和圣公会。改教家对中世纪教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在基督教核心教义(如三位一体论)上并没有改变。他们在教义上的主要贡献在于阐明“唯独因信称义”的救恩论。在实践上,改教家打破了圣俗二分的观念以及相关问题,如圣品制度、政教合一等;更新了崇拜形式,革除了许多迷信成分;并否定教皇制,认为圣经才是信仰生活的最高权威。因此,改教运动的口号是“三个唯独”:唯独信心、唯独圣经、唯独恩典。

简而言之,改教家进行宗教改革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恢复纯正的福音,带领教会归回圣经真道,剔除道德腐败。今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抚今追昔,惟愿今人珍惜、恢复、传扬古旧福音,让上帝的荣耀照亮世界的黑暗。

 

 

参考资料:蒂莫西·乔治著《改教家的神学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麦格拉思著《宗教改革运动思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真问真答 | 改教家为何改革?”》 有 1 条评论

  1. 一个小子 的头像
    一个小子

    称马丁路德为僧侣不是很恰当,应该说他是神的一位仆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