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戳痛人心,中国式家庭路在何方?

(图片来自豆瓣)

文/博学

热播的都市情感剧《都挺好》日前已大结局,豆瓣评分8.1,播出以来引起各种热议。有人说,每个中国人似乎在这部剧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部电视剧被视作戳痛每一个中国人的痛点,揭露了中国式家庭普遍的困境。

故事的核心,讲述了主人公明哲、明成和明玉经历的亲情的放逐和归回。

重男轻女VS.众生平等

这部剧集,之所以引发国人共鸣,很大原因是因为,它以极写实的风格,再现了中国式的“重男轻女”。

故事的开始,少年时的苏明玉,在家庭中即遭遇种种不公正的对待。早餐时,她的妈妈会给两个哥哥吃面包鸡蛋,而她只有一碗清粥;求学过程中,父母对两个哥哥的付出,远远大于对苏明玉的付出。在苏母看来,“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苏明玉,最终不得不选择以出走来对抗“家庭”。好在苏明玉自身的努力刻苦,再加上她在日后遇见了蒙总这位贵人,让她的人生完成了一次翻转。很难想象,生活中有多少人,一旦在原有的家庭中负伤累累,Ta之后的人生极有可能走向消沉。

苏明玉这个形象,映射出许多女孩子普遍的经历。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苏明玉的人生是足够励志的,她的经历似乎使我们相信,一个人如果要摆脱某种伤害,唯一的自救之道,只能是自我奋斗。

但从消极的角度来说,苏明玉的人生实际也是“重男轻女”这一思想观念的牺牲品,无论她之后的人生如何风光,“家”带给她的伤痛,总会在某些时刻,让她的心中隐隐作痛。

作家黄佟佟曾说,“中国女孩的成长史,太多利用,太少关爱。”有人认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仅出现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但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依然堪忧。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女性“健康与生存”指标上,全球144个经济体,中国排倒数第一。

为什么太多中国家庭会出现重男轻女这个现象呢?

简单来说,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男性在体力等生理方面天然优于女性,生男孩意味着能承担得起家里的重活;此外,生男孩也意味着可以传宗接代,养老送终。在这些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重男轻女这个思想就占据上风。

一些有其现象的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带来的危机,过去几年,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65个国家里,总共制订了多达94项促进男女平权的改革措施。

外在制度的改变,对于“男女平等”固然有其意义,但从根本上来说,如果要让女性恢复本身的价值和使命,让男女各归本位,仍然要诉诸于生命的终极关怀,即回归基督信仰的创造论。

正如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宣称的,“人人受造而平等”。不是因为生来平等,而是因为我们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有上帝赋予我们的价值和使命,故而每个人都理应得到公正的对待。

原生家庭VS.家的归回

我们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多少个“苏明玉”,苦苦挣扎在自我奋斗和家庭阴影之间,内心始终无法安顿。这部剧,将“原生家庭”这个社会学概念再次搬上荧屏,引发观众深思。

所谓“原生家庭”,指的是生活于父母的家庭,儿女还未组成新生家庭,这样的家庭便是原生家庭。(参“百度百科”)而与父母共同生活,或多或少会产生许多矛盾和隔阂。在此意义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往往给人消极、负面的印象。

电视剧中,苏家三兄妹,可谓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苏明哲,从小成绩优异,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但被父母从小培养出的乖乖男形象,在他成年后面对许多家庭危机时,却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苏明成,自小深受妈妈宠爱,以至于长大后仍然是心理上的“巨婴”“妈宝男”,人生路也走得跌跌撞撞;

苏明玉,从小经历冷漠、轻视之后,她很长一段人生,都深陷某种挥之不去的伤害中。伤痛爆发时,其负面情绪就会反弹到身边人。

而导致这三兄妹遭遇原生家庭之痛的根源,在于过于强势的苏母。在苏母的强势之下,苏父也颇显得懦弱,在家里丝毫没有说话的余地。强势的女性对于一个家庭带来的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携带着成长的伤痛,苏家三兄妹试着完成着自己的人生救赎。虽然少不更事时,彼此多有冲突,但多经历一些事,多看见自己的局限和残破,人的内心才会渐渐苏醒。

剧情中,有一些令人温暖的场景。比如当苏明成被他的上司穿小鞋,最终沦落到失业的境地时,苏明玉并未采取报复,而是和苏明成的上司有一次智慧的沟通,最终使苏明成和其上司关系和解,工作有了新的出路;比如当工厂的工人污蔑苏明玉时,内心渐渐被唤醒的苏明成,为此大打出手,他不愿意自己妹妹的清白受到玷污,虽然嘴上并不承认。知道此事之后,苏明玉陷入了深思。

从这些细节中看出,原生家庭中的伤害,虽然会对人带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但爱的力量,是走出伤痛的唯一解药。

电视剧剧终,苏家的兄妹之间、父女父子之间,走向了情感和好的道路。在那个春节的除夕夜,苏明玉说这是她过的最幸福的一个春节。

福音成为我们的动力

当下,“原生家庭”这个词,多次出现在各种心理学读物甚至被应用在心理咨询等方面,人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的影响。我们成年后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或多或少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实际上,“原生家庭之痛”的根源,源于人性中的罪性。每个人都想僭越上帝的位置,做他人的判断者甚至掌控者,结果却是“爱也爱不出,说理也说不明白”。就好像在苏母的强势之下,苏家的其他成员,经历了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

难怪许多人相信,“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

诚然,人的爱都是不完整的,由于罪的缘故,有残缺甚至略带偏见。比如生活中,许多父母总会以“我都是为你好”关心子女,却换来子女更多的疏远。

而上帝的爱,是全备的,以真理为根基。在圣经中,上帝以父母的立场教导子女: “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参《以弗所书》6:1-2);上帝也从子女的立场教导父母: “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参《歌罗西书》3:21)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当福音成为我们的动力和指南时,我们旧有的性情和习惯也会不断地被更新,因家庭而产生的伤痛,也会相应地有所减少。

《都挺好》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式家庭普遍面临的难处。在一个未经救赎的关系中,“家”既是人人渴望的地方,又是人人想要逃离的地方。但我们无论逃到哪里去,我们同样会面临其他关系的纠结和矛盾,那些社会关系中的尔虞我诈,丝毫不比家里的要小。

上帝把本不完美的我们,放在不完美的家庭和社会中,是为了让我们学习着去爱和包容,并且愿意被真理引导,显然这是一生之久的功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