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168卷首:以史为镜,面向未来 / 博学

探讨“历史”这个相对宏大庞杂的议题,或许很多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会认为“历史”仅限于教科书,而很多官方教科书的历史叙事,充斥着虚假和不客观;有的人会觉得“历史”过于古老,和当下的我们相去甚远,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有人透过对历史故事的梳理和重新解读,找到赋能当下、眺望未来的契机。

亲爱的朋友,对于历史,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呢?不论我们对历史持怎样的观点,毫无疑问,那些已然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一切,都在形塑和影响着当下的我们,以及整个世界的整体走向——倘若我们确切地相信,“历史”是他(上帝)的故事(History),那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就都有各自存在的意义。

令人费解的是,由于某些限制或遮蔽,当下许多人如无根的浮萍,生活在历史的断裂中,不问过去,也没有未来;而吊诡的是,过去所发生的那些历史性悲剧,实际依然影响着历史进程中的我们,比如中国大陆的文革。这场看似已然过去40年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阶级斗争”“告密风”“人性之戾气”在当前依然盛行,只是换了不同的面罩和存在方式而已。如果回避或漠视很多历史悲剧,我们就无从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无法与历史真正和解。

孙基立在其文章中,透过对电影《明》的解析,回顾了文革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段历史的根源,超越地域和文化,直指人类本性中的原罪”。她看到在黑暗的时代,基督信仰之于个体的意义在于,我们是否相信上帝也是历史的主宰,因“耶稣承诺会背负我们的重担,而我们因着与他同行,就有了最温柔的陪伴和最值得信赖的战友。”

挖掘上帝的手在历史中的痕迹,自然无法回避历史上很多宣教士的故事。我们为此采访了撰写“教会历史三部曲”的作家施玮,以及撰写教会历史小说《亲爱的哈拿》的作家张鹤。为了还原那段被掩盖的历史,她们多方搜集史料,以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故事情节,将历史上的信仰者群体活生生复原在读者面前。透过她们的书写,看到历史的风云际会,也看到那些和我们有一样性情的先辈,是如何在一个动荡撕裂的时代,践行他们的所信。

谈及历史,除了宏观层面的展现,也需呈现历史与微观的“个体”之间的关联。例如,毛叔在《我、历史与基督信仰》中,回溯了自己的成长简史,谈到历史叙事实际关乎我们的身份认同;阿不壳以温情的笔触,讲述了人生的底色是如何被渐渐改变,从而活在一个被上帝创造、救赎、更新的好故事中。我们也邀请了几位年轻的朋友,以云端简聊的形式,分享他们对“历史”的种种观点和疑虑。从中或可看到,历史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本期,也特别采访了学者任小鹏。他的对谈涉及重新确认历史的重要性、基要派对华人教会的影响、避免戴着有色眼镜解读圣经,以及如何以历史的眼光看当下……或许会对今天的我们有一些启发。

归根结底,正视并重视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活在当下,也能有勇气、有盼望迎向未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