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书推介 | 让心苏醒过来——《从心跟随耶稣——马可福音灵修信息》/ Box

《从心跟随耶稣》
彭怡珍  著

 

文/ Box

 

父亲是美术教师,记得小时候,他对我的期许是未来可以子承父业,在艺术上有发展。因此每年寒暑假,父亲都会给我安排密密麻麻的素描课,不问我愿不愿意,忽视了对我其他方面的培养。进入青春期,早熟的内心开始萌动,外加叛逆心理的驱使,我日益对父亲这种掌控式的教育很难接受,和他关系的张力渐渐凸显。

最终,我没有走上父亲期待的道路。十年前,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入伤痛、自责、委屈以及焦虑中。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察到自己如果越加思想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掌控,内心就更加不安,甚至难以入睡;而当我转念回忆父亲偶尔流露出对我的爱与接纳时,就会感受到一些温暖。

可见,大多数时候,心灵的状态和大脑的活动息息相关。心灵与头脑,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影响。在当下这个追求业绩和效率的时代,很多人被建议要“正向思考”,追求一种以头脑引导行动的生活与工作实践,但现实却是:有些人想的越多,痛苦越多;有些人是头脑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在思考过程中,并没有观照心灵的面貌,以至于让心灵无法汲取积极的能量,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而另一方面,坊间如今出了很多心灵成长类的读物,但大部分是从无神论或泛神论的角度所写,有的甚至深受新兴宗教的影响(如新纪元运动)。这些心灵类读物,因为缺乏面向一位终极者,而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以商业利益为导向。

最近读了彭怡珍博士所著的《从心跟随耶稣》,仿佛带我打开另一扇观照心灵世界的门。使我意识到:在头脑上认信基督福音,与在心灵深处体验上帝的临在,本质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福音只是一些教条,信仰就会缺失生命力。

这本书是彭怡珍博士根据《马可福音》所写的灵修心得或札记。在谈到为何选用《马可福音》时,她说:“1、让你从经文所叙述的故事的片段和画面中认识耶稣,包括耶稣的姿态、耶稣的风度、耶稣的心肠、耶稣的表述、耶稣的所言所行,等等,让你用心灵去体会和感受各样的场景、气氛,认识耶稣对当下的我们表达的更深的含义。2、《马可福音》的特色在于其简洁,以朴实的语言勾画出很多画面,我们在其中不断地目睹这个过程,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想象当时耶稣与世界的张力。正是这些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可以参与在故事中。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见自己,从这些故事开始继续我们自己的故事。”[1]

这让我感到新奇。诚实地讲,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读《马可福音》或其他经卷时,大部分是以“读者”或“局外人”的心态去阅读,并没有将圣经中的叙事与我的处境相结合。甚至参加查经班,也如大多数人一样,以理性诠释经文,没有将经文活化在具体的处境中。而彭博士提供的灵修操练的路径,将“我注六经”转变为“六经注我”,让当下的“我”走入圣经的故事中,在其中与耶稣相遇,也与自我相遇。比如她谈到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与自卑时,写道:“你的内心有惧怕吗?有自卑吗?当你知道耶稣看你的眼光,你就不用再害怕,只有爱才能化解恐惧。你没有办法用意志力叫自己内心不再惧怕,不再自卑,你只有看见耶稣向你走过来,向你伸手,向你微笑,你才会明白你真正的身份和价值……”

和坊间传统的每日一篇的灵修类读物不同的是,本书相对更为聚焦,它将《马可福音》细分为30天的30个主题,如“生命里一个深层的新模式”“耶稣使你的生命与他有份”“超越你的预期”,等等。尽管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30天读完《马可福音》,但实际上,这些主题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适用于每一天的默想、操练。

在内容编排上,不仅有经文以及相应的灵修小语,也交叉运用11种灵性操练的方式。比如:独处、呼吸式祷告、定心的祷告、属灵阅读或祷读、默观、反思的绘画、反思的杂记、肢体的连结、聆听及安息……这些不同的操练方式,有肢体行动的运作,也有运用情感和想象力,有助于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可以自由地与耶稣来聊天。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信仰不仅仅是一些理论或教条,而成为鲜活的生命体验。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灵性的发展需要圣灵的工作和人的努力,在灵性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先认识到自我的内在状态,越深刻的发现将会带来越深刻的生命体验。”

1:https://www.tiendao.org.hk/BS1123-WebPage.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