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梦不圆,谁之过 ?

 

 

 

 

文/言炎

 

 

 

在甘肃省兰州市,有一名67岁的退休中学教师。过去十二年中,唯一的掌上明珠除了日夜梦想偶像外,不学习也不工作, 28岁的林鹃(化名)誓言:“如果今生见不到刘德华,我决不嫁人,而且也没有活着的勇气和希望。”

林父每月退休工资不过1900人民币,为了替女儿圆梦,自1997年起,曾分别筹借10000元、5000元、后来甚至卖掉仅有的小住房,让林鹃去香港、北京寻梦,但都未能如愿。今年三月,为了让林鹃第三次去香港,老父亲居然打算要卖肾!后来因不合法,才作罢。

这事由《兰州晨报》首先披露,《南方都市报》、东方卫视、中央电视台等,马上争相报导。林父并当众含泪提笔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请愿书”,要求刘德华与林鹃见上一面。立时,央视记者表示会“努力通过种种渠道帮她了却心愿”;晨报也跟进,荒谬的自夸 : “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都已转载了……并对本报长期以来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和帮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直到刘德华出面批评林鹃“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不孝”,他“绝不会理会”,才结束了这场新闻闹剧。

这项新闻的特殊点,不仅是在林女的疯狂,也在于她父亲有悖常理的纵容:父母爱子女,原是天性。但 怎样才是“爱”?喜怒全由其箝制?

今天有许多父母,认为下一代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张德培、关颖珊、郎朗等,除了天份,也需要父母长期地费心费力,放弃个人的工作生活,完全以他们为重心,才能培养出来。

但是,这其中的拿捏与限度,却颇耐人寻味。对许多父母而言,从婴儿的第一个微笑开始,他们的梦想,就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对明天的希望,就是孩子明天的成功和幸福……总之,万一耽误了孩子前程,就会是挽不回的损失、懊恼、与羞愧。

至于幸福的定义为何,却各自因人而异。林鹃的父亲,倾家荡产,为了让爱女一圆荒唐之梦;另有高明者,是自孩子零岁起,便替他们打造天才梦──务必要出人头地,事业登上高峰,成为人上人。但事实上,这两者都是以个人为中心;价值的取向,都是为了满足个人在物质上的喜好或是需要。至于道德或品格的建立……唔,不敢说不重要,只是一时还没有想到要考虑。

其实,尽管世代更迭,西风东渐,或是东风西热,圣经中符合人性需要的价值观却没有改变。有什么可以买到内在常存的平安喜乐,以及外在人际稳定的和谐?

为他人圆梦,可能是出于私利──如林鹃事件中,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炒作新闻的记者们;也可能是因为“爱”。只是圣经里爱的定义,除了有“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外,也包括“不作害羞的事”,以及“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参《哥林多前书》13:4-8)。 所以爱除了是宽容与接纳,牺牲与奉献外,还要能明辨是非。

英国一位极负盛名的学者鲁益士(C. S. Lewis),在他的小说《梦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中有一句对“爱”的描述 : “除非你爱神,否则就不能完全爱其他人。”的确,再伟大的爱,一旦透过人性的主观和天生的罪性,就有了残缺;完全的爱唯有从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中,才能生出来。(参《提摩太前书》1:5)

此外,圣经不认为,父母有为孩子圆梦的义务,但却指明,要“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美梦不圆,固然是遗憾,但只是短暂的情欲受阻,不满足。人人都需对自己的人生有份责任,至终都要独自面对光明或黑暗的选择。父母有必要帮助儿女成熟独立,培养寻求正义和真理的兴趣与品格,避免人生最大的遗憾──被罪捆绑、错失永生。

相较物质缺乏的一代,现代人的彷徨,是在面对众多选择时的无所适从。因此,父母应先引导他们建立“好”梦──人生快乐,除了吃穿不愁外,莫过于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并有清楚的目标、方向与道路。

使徒保罗就是个例子。他很清楚自己在基督里拥有的产业与将得的奖赏,并且能毫不犹疑地全力以赴(参《腓立比书》3:14)。他的口吻就像一位现代精英、成功人士:有决断力与策略,对未来拥有十拿九稳的自信。他的梦,始于认识基督,却“好”在造福当代及后世无穷。

 

 

作者现居美国,三个孩子的母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