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和农夫

 

 

 

文╱吴鲲生

 

 

 

宁愿抢球

 

有个小男孩很喜欢打球,乖乖地等了一年,生日的时候终于等到属于自己的球。小男孩高兴得不得了,便邀了邻居小朋友到操场去玩。可惜小男生技术欠佳,大半的时候球都在别人手上。而那些半大不小的玩伴,也没想到偶尔该让球主人摸一下球。

第二天小男生挣扎又挣扎,决定自己一个人去球场玩,不再吆喝邻居朋友了。这么一来,除了捡球的时刻之外,从头到尾,球都在小男生的手里。

那天回家,小男生心里一直想不通,明明没有人跟他抢球,明明玩球的时间多了好多,为什么玩起来比前几天更没意思?

第三天、第四天,小男生还是一个人去玩。

第五天,小男生想通了,一个人守着一个球,其实是最无趣的。挣扎了又挣扎,他终于决定冒着抢不到球的风险,重新找邻居一起玩。

 

 

萨特名言

 

听过“萨特”这个外国名字吗?这位法国现代小说家说过一句话:“一个有限的点,若找不到一个无限的点落脚,它就毫无意义。”

当一个人的目标,一个人的愿望,仅仅停留在“自我”的层次时,目标完成的那一刻、愿望达到的那一分钟,“不过如此”的感觉,几乎是和“兴奋”同时浮出的。

只有当一个人的目标和愿望,跨越出“自我”的城堡,他才体会得到什么叫“超越”。就像那个小男生,重新和玩伴共享簇新的皮球时体会到的一样。

原来,一个人完成自我,并不是紧紧地抓住自己;原来,一个人的完成自我,是必须经过别人、透过别人,和别人一起完成的。

 

 

优种玉米

 

有个胸怀大志的农夫,不满意自己的收成。他听说有新的玉米品种,便买了种籽来种,结果收成很好。隔邻农友羡慕,请他卖些种籽给自己,农夫怕失去了竞争优势,一点儿都不肯卖。第二年,收成退步;第三年,又更减少。农夫终于找出了原因:原来,他的优质玉米接受了隔邻田中劣等玉米的花粉。

人性的定律,在这一点上,竟不期然地和大自然的定律相呼应:“保护自己的,终究要失去自己;舍去自己的,最后是成全了别人还有自己。”

 

 

作者为台湾《校园》杂志主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