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饭,买书说下去

 

但最棒的是上不了名言录的的一句名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文/范学德

 

 

 

我私下与公开里一直称陈庆真为陈老师,这不但因为她的确是老师,货真价实的美国大学教授,而且还因为她和丈夫都那么虔诚地爱主,令我着实钦佩他们的人格与灵性,故甘居弟子。

陈老师着的《世界观的交锋》一书出版后,我曾自告奋勇,要为她写书评,却迟迟没有动笔。去年上半年到使者书房,书房经理苏文哲指着《世界观的交锋》说,他知道这是本好书,就进了许多,可惜很少有人买。

这泼了我一头冷水。连书都很少有人去买,我写书评又有何用?不写了。这次写了,写的是讨论。

我老弄不明白,虽然连民谚都说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但为什么买书看书的基督徒却不那么多呢?按理不是缺钱,请客吃饭都有钱,也舍得花。我到外地布道时,经常有弟兄姐妹好心地请我到饭店吃饭。我偶尔会想,要是把这些钱换成书有多好。都是兄弟了,一杯清茶两碗便饭,足矣,还能应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当年学过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告诉我:世界观就是人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看法。陈庆真则把世界观界定为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信仰系统,是人对宇宙的存在,对人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据此,她把当代西方流行的五花八门、光怪离奇的世界观,归结为三大类:科学主义世界观,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基督教信仰世界观。

对《世界观的交锋》一书,我一读,再读。读得最细的是人本主义世界观这一部分,并且我认为,这一部分是这本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一:基督教界中很少有人涉及这问题。其二:如作者所说,人本主义世界观,是目前西方最具有优势的世界观。其三:人本主义世界观已以自然神论,神体一位论,以及普救论的面目,进入了教会。

对于教会,特别是北美的华人教会来说,认识人本主义世界观到底有什么意义?我的看法是:如果不了解这一世界观,对外而言,我们就无法了解大陆人,特别是大陆知识份子信主的主要障碍;对内而言,我们就无法对症下药地清除刚刚信主的弟兄姐妹生命成长的基本障碍。

具体地说,是这样一些人生观念:

 

 

  1. 存在论上的唯我论。

 

这种唯我论不是说我是唯一的存在,而是认为我是我存在的主人。或者说得通俗一点,我就是我生命的主人,我就是我生命的舵手。用大陆人唱了多少年的国际歌来说,那就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靠自己的什么呢?一靠聪明才智,二靠艰苦奋斗,三靠机会运气。当然也有靠老子(家庭出身)的,但那只是极少数人,且没出息。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他们靠的是自己。并且,这么多年他们也就这么一路地靠过来了,靠到了出国留学,靠到了出人头地,靠到了成家立业。总之,他们相信这个“我”还是靠得住的。如果连这个靠不住,那就更没有其它东西好依靠的了。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 H.)的学说,在大陆十分流行,更为这种存在论上的唯我论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马斯洛的心理层次理论,一时间成为关于人的基本需要的金科玉律。而在这个金科玉律的顶端写的是堂堂四个大字:自我实现。

有的心理学家特别强调这种人本心理学的几个要道:相信人的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恶是派生的,是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称为自我实现(注一)。

这一理论否认了人需要上帝,又否定了人生的目标是荣耀上帝。

记得我当年在大学和党校教书时,曾大力宣扬这种自我实现的人生理论,还以为这是被实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并且是最新的心理科学的理论!

“人本主义最大的最危险的谬误,就是认为人类对命运的操纵有绝对的信心。” (注二)此言不假。

 

 

  1. 社会观上的祖国至上论

 

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是大陆当代最流行的思潮,在青年中间尤其流行。故此,有人把那些最极端的爱国主义者,称为“愤青”。此类“愤青”之愤,非正义之义愤,而是逢美(国)必骂必愤,逢中(国)必不许你骂你愤。若你说美国有什么好,或者中国有什么不好,你就是找骂了,他必愤得跟你没完没了。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是祖国至上论的信条。

它是人本主义世界观在国家和社会问题上的表现。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造成的,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在人间建立天堂。那灵丹妙药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教育,有的说是科学,有的说是民主自由,马克思说这统统不对,是革命!

祖国至上论,是共产主义天堂后的又一个乌托邦,不过有些畸形。

问题不在于祖国从来不能、也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从而它就无法至上。更重要的在于,在此一祖国中生活的人们,与在彼一祖国中生活的人们都是人,人所有的罪性与罪恶,大家都有,连捍卫祖国至上的斗士们也不例外。

 

 

  1. 道德论上的相对论。

 

杜威的名言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罗素名言是:“世上原没有什么绝对的道德标准,一切是非善恶都是相对的。”还有一位不知其名的人的名言是:“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但最棒的是上不了名言录的的一句名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就是道德相对论的总纲。

在大陆人当中流行的道德相对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那就是“阶级道德论”,否认人类有共同的道德,认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道德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只要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有什么不可以?”从阶级道德相对论到个人道德相对论,其实也就是一步之遥。

还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首先是五四把儒家的旧道德打倒了,1949年又立起了新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这一道德说到底,就是听党和毛主席的话,他们的话就是真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一神话破产了。于是,在把毛泽东从神坛上请下来之后,各路神仙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

腐败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我喜欢。

欺骗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我喜欢。

同居与堕胎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我喜欢!

从只要我喜欢到绝对不管上帝喜欢不喜欢,这之间的距离并不远。

 

 

  1. 日常生活中的享乐论

 

享乐主义成为显学,这与人本主义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怎么说,当人们失去了上帝的信念,他也就失去了希望。无论他用什么来填补这个希望,最终还是失望加上绝望。如此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存在主义以及现代文学艺术中,广泛存在的主题:无意义,绝望,荒谬,等等。

阿尔贝.加谬曾说:“在一个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亮的世界中,一个人就会感到自己是异乡人,是陌生客。他的流放无可补救,因为他被剥夺而失去了故园的记忆和对乐土的希望。人与人生之间,演员与背景之间的这种脱节,正是令人感到荒诞之处。”(注三)

荒诞令人惊恐,忧虑。问:“何以解忧?”唯有茅台,唯有宾士,唯有美女,唯有找乐。

信用卡制度的发明,为提前消费提供了基础。“今朝有酒今朝醉”,可以变为“明朝有酒今朝醉” 。何乐而不为!?为乐,何不可为?

《花花公子》杂志的问世,为现代享乐主义竖起了一面大旗。《花花公子》的第一期,是这样来描述“什么是一个花花公子”的:“假如他具有一定的观点,他便可以是许多东西。他必须把生活看作并非苦海,而是快乐的时光;他必须愉快地工作,却不把工作看作生活的终结和一切;他必须是一个机灵的人,一个明白的人,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一个对于享乐敏感的人,一个未得酒色之徒或浅薄的文艺爱好者的污名,却能够充分享受生活的人。”(注四)

对了,享受生活,这就是现代人的金律。

看,这就是享受生活:把少女当成一切消费品中最美妙的消费品,或者让大秘小秘二奶三奶成为销魂的美酒。当然了,真正的美酒还是不能少,最好是洋酒,至少要人头马。还要开着宝马去兜风,身上自然要穿上名牌,手中要打麻将,打桥牌,打高尔夫球……总而言之,求乐,找乐,在今天就找,在当下就乐,且乐在其中,乐得哪怕我乐之后鸡飞狗跳爹死娘哭老婆跟人跑了,管不了那么多了,不管了。我只求一个字:爽!

说到这,真的说不下去了。不说也罢,各位看官接着讲,或者,去买一本陈庆真的《世界观的交锋》来看

 

注一:林芳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第4页,华夏出版社,北京,1987年。

注二:陈庆真,《世界观的交锋》简本版,第136页,香港宣德有限公司;繁体版,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2002年。

注三,注四:L.J.宾克莱着,《理想的冲突》,第12页,第45页,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年。

 

作者现住芝加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