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音书的细节看信仰的真实性

 

 

 

 

文/沈君冰

 

 

 

约翰在其《约翰福音》中表达他写此书的目的:“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20:31)如果福音书是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就是——耶稣是神的儿子和人类的救主。

关键问题是,福音书是真实的吗?四部福音书中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我们要从这些细节里面,来佐证福音书的真实性,从而看出基督信仰的真实性。

 

 

巧合的细节

 

第一类,我把他们称呼为“巧合的细节”。为了让信息更有趣一点,我先出一个知识问答题:“在去各各他的路上,是谁为耶稣背了十字架?”圣经记载,正好有一个外乡人经过那边,可能在看热闹,就被抓去,来背耶稣的十字架。这个人是谁呢?

圣经记载说:“有一个古利奈人西门,就是亚力山大和鲁孚的父亲,从乡下来,经过那地方,他们就勉强他同去,好背着耶稣的十字架。”(《马可福音》15:21)作者马可特别说明,这个人是古利奈人西门。为什么马可要记这人的名字?马可说,西门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这二位又是谁呢?马可就没有解释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亚历山大和鲁孚成为了耶稣的信徒!其中鲁孚在《罗马书》中被保罗提到:“又问在主蒙拣选的鲁孚和他母亲安,他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罗马书》16:13)

历史学家(包括不信耶稣的)一致认为,《马可福音》大约写于主后50至60年间。耶稣是主后大约33年被钉十字架。所以马可写书的时候,亚历山大和鲁孚还健在,和其他信徒一同成为耶稣的见证人。甚至到保罗写《哥林多前书》的时候,他说耶稣复活向五百弟兄显现过。“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 (参《哥林多前书》15:6),这些见证人都是耶稣当时代的人。他们凭着记忆的讲述应该是相当可靠的。

 

 

没用的细节

 

第二类细节,我称之为“没用的细节”。什么叫没有用的细节呢?就是和故事的主要情节、叙述人想要表达的观点毫不相干的细节。这些细节有还是没有不仅“无伤大雅”,加了甚至可能“画蛇添足”。然而,在福音书里面确实有这样的一些细节。同样,我先出一个知识问答:“《约翰福音》最后部分记载耶稣向正在打鱼的彼得和同伴显现。那个时候彼得的船离岸有多远?耶稣吩咐他们下网,结果一共打到几条鱼?”

能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弟兄姐妹应该不多!因为很少有人会注意这些细节!如《约翰福音》21章4至11节所记载彼得打鱼的故事。

耶稣显现的时候,彼得和同伴在打鱼。圣经说,他们的船离岸“二百肘”(大约90米) 。同样,在说了“很多鱼”以后,圣经记载有“一百五十三条”。事实上,不会有太多细心的读者记得这些数字。然而圣经为什么记载呢?唯一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是事实”!而记载这个细节的作者约翰当时正在现场。正如英国文学家C.S.路易斯认为,新约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这种为故事加添细节来增加现实感的表现手法的!

现在我们读的四本福音书,分别是由耶稣的两个门徒马太和约翰,还有两个和耶稣门徒很近的人写成:一个是马可,他极有可能从小也跟随耶稣,只是不算在十二门徒之内;另外一个是路加,他跟随保罗,也应该接触过许多见过耶稣的门徒。他们的记载是第一手,或者是第二手的资料,是相当可靠的!

此外,如果你是“编造福音书”的作者,哪些细节你不会在上面这段文字里面加?耶稣面貌似乎有改变,以致门徒认不出来:“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这个细节对于作者想说明的观点“耶稣复活了”是不利的!因为会让人以为门徒可能认错人了。而且从这里的上下文(包括整本圣经的上下文)来看,耶稣面貌改变不是一个必须的细节!事实上,也没有神学家解释,为什么耶稣面貌要改变。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复活以后耶稣相貌就是有改变。门徒看见了,诚实地记载下来。

 

 

害羞的细节

 

在我们讲到“有意愿真实地复述”的时候,有一种怀疑是门徒(也就是初代教会的领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高抬了耶稣,美化了自己,来达到宗教宣传的效果。从人的常理来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历史的记录者总是尝试美化自己的形象。”但是,圣经中确实记载了很多会让初代教会领袖感到害羞的细节。

比如,门徒争论谁为大(参《马可福音》9:34);又比如,门徒有时不能医病和赶鬼(参《马太福音》17:21),等等。这里只讲其中之一,如《马可福音》14章66至72节所载彼得不认主的故事。

四本福音书都记载了彼得不认主耶稣的故事。这个故事有许多细节应该是彼得自己跟别人分享的。因为他不认主的时候,并没有别的门徒在场。耶稣被捕的时候,约翰也跟去了,但他是在院子里面,而彼得是在外面(参《约翰福音》18:15-16)。彼得是初代教会当之无愧的领袖。为什么彼得的门徒马可要记载这种使彼得的“光辉形象”失色的细节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事真实发生过!

也许有人会说,贬低门徒没有什么,门徒的目的是要高举耶稣。但令人震惊的是,福音书的作者也记载了一些可能会让人觉得贬低耶稣的细节!

比如,在耶稣刚开始传道的时候,他的家人不相信他(参《马可福音》3:21);耶稣的事工有时缺乏果效(参《马可福音》6:5-6);在被钉十字架的前天晚上,耶稣表现得惊慌失措(参《马可福音》14:33);在十字架上,耶稣痛苦地问天父为什么离弃他(参《马可福音》15:34);等等。

《马太福音》的作者马太是亲自跟随耶稣的门徒。他记载了耶稣说的一段话。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马太福音》24:35-36)这话的前面一部分是耶稣宣告他的话语是永远长存的。但是话锋一转,耶稣却说,自己不知道世界末日什么时候来到?!如果不是耶稣真的说过这话,他有任何理由编造吗?因为这句话似乎否认了耶稣的神性——耶稣基督居然还有不知道的事情!现在神学家必须费力地为这句话找些合适的解释。如果你是编造圣经的,为什么编造这样一个细节呢?除非耶稣真的说过啊!马太的态度显然是:“我只负责记录,圣灵会负责解释。”

 

 

冲突的细节

 

下面要进入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四本福音书所记载的故事并不完全相同。有些细节甚至可以说是冲突的!众所周知,四本福音书是不同人,从不同角度所写的“耶稣生平”。然而,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回忆录,由不同的人写,自然会有出入,因为每个人观察的视线不同,想要表达的重点也不同。同样,四福音书中也有许多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看似冲突的细节。

例如,我们来看看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对于耶稣复活第一天早上的描述。这些经文分别记载在《马太福音》28章1至10节,《马可福音》16章1至11节,《路加福音》24章1至12节,《约翰福音》20章1至18节中

下面的表格是我总结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对于耶稣复活第一天的描述中不同的细节。

因为见证人的视角不同,讲述习惯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细节上的记述。这并不说明故事的不准确。比如说,到底是几个妇女去了坟墓呢?应该是一大群。路加说:“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亚拿,并雅各的母亲马利亚,还有与他们在一处的妇女。”但是约翰就点名一个“抹大拉的马利亚”。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叙述中也经常发生。比如有一天,我在大街上遇到一位以前的同学和他的朋友。回来我很可能和Amy说:我今天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你猜是谁?原来是某某,我们的同学。在讲述的过程中,我完全忽略了和那个同学在一起的朋友。

但正是这些看似“冲突”的情节让我们知道,不同讲述人的故事不是人为地编造出来的,更不是经过初代教会领袖统一“编辑”或者“修改”的!如果编造的话,至少需要把这些冲突的细节“处理”一下吧!

 

 

没有的细节

 

我们继续来看一个“没有的细节”。在看这个细节前,我们先来思想——初代教会内部的一个大争论是什么?耶稣在这点上有什么吩咐吗?”

初代教会在教义上的一大争论是,外邦信徒是否要遵守犹太人的律法。具体有一点就是说,外邦信徒需不需要行割礼?圣经记载的耶路撒冷会议在基督教历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奠定了“因信称义”的教义,驳斥了“信耶稣+行律法”的错误教导。

圣经记载,有些犹太信徒到安提阿教会,教导外邦的信徒必须要受割礼。保罗和巴拿巴不服,他们就大大地“分争辩论”。争论没有结果,又把这个争论提到当时耶路撒冷的总会,由使徒和长老来做最后的决定。后来的结果我们知道,以彼得、雅各为首的使徒和长老们最终决定,不要求外邦信徒遵守犹太人的律法。如果像某些人说的,圣经是初代教会的领袖们编造的,为什么他们不让耶稣在福音书里面说一点关于以后信徒不要受割礼这样的话?如果有这样的记载,就不用争论了,对吗?但是在福音书里面,耶稣没有就这件事发表过任何意见!

今天我所讲的,就是福音书中许多不经意的细节,说明了作者们真实地叙述了他们所知道的耶稣基督。福音书的主题就是福音。什么是福音?耶稣为我们的罪死,埋葬,然后第三天复活!(参《哥林多前书》15:1-4)这就是当时的门徒所记载,所传讲的。这样的记录、传讲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他们大部分人为此丧命了——雅各被刀杀,彼得被倒着钉十字架而死,保罗被锯而死……如果他们明知,自己所讲不是事实,耶稣不是神的儿子,也没有从死里复活,那么他们还会为自己的谎言而牺牲吗?有一两个那样的疯子也许还可以理解,但是初代教会有多少耶稣的门徒为了信仰付出生命的代价?

盼望各位能够相信这些门徒们用生命的代价所见证的基督的福音。

 

 

注:

【1】本文多处参考提摩太·凯勒著吕允智译《为何是他——怀疑主义时代的信仰》第七章,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