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性贫乏的时代,如何过真正的信仰生活?——读薛华的《属灵的真意》与《上帝永在》

阅读薛华的作品,不只是感受零星的火花,更是经历一种个体认知的震撼。

文/孔锐才

被誉为“知识分子宣教士”的当代基督教思想家法兰西斯·薛华(Francis August Schaeffer,1912-1984),其写作姿态与欧洲大陆的神学家截然不同,因为他总是擅于处理基督徒在时代中遇到的切身问题。欧洲的神学家大多从一个既定的哲学传统和思潮出发,无论是卡尔·巴特还是克尔凯郭尔,他们与其说更多地在探讨当下的神学议题,不如说更多地在完善某种思辨和哲学传统。

一剂解药,更彻底的写作姿态

相对来说,薛华的写作则更为彻底。他绕开了20世纪西方哲学和文化传统的陷阱和行话,直接从一种历史福音派的立场回应教会及基督徒信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对于20世纪下半叶流行的思潮,如存在主义、相对主义、实证主义、解构哲学,薛华的作品犹如一剂解毒剂,让基督徒在理论和生活中看清自己在思想和生活方面所处的困境,启发我们如何在灵性贫乏的时代过真正的信仰生活。

和大多神学家一样,薛华灵性的成熟源于一次严重的属灵黑暗期。他在彷徨和迷茫中彻底地反思思想中隐藏的最深的“不可知论”。可以说,这个隐秘根源正是整个时代的外在思想、文化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和伤疤。

20世纪上半叶,整个西方文化被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和存在主义所笼罩。人们日益认为,世界只是物质和自然的存在,而超自然、上帝和信仰等,都被还原成一种文化或心理学的实证现象,学者们试图以“科学”的方式予以解释。

哲学思潮中的存在主义(包括后期的解构主义和后现代思潮)企图用某种事物和概念(例如德里达的延异)代替上帝的位置,最终走向一种神秘主义。国内曾风行一时的海德格尔的“存在”和“诗意的言说”就是此类产物。论及海德格尔后期试图在古希腊语言中找到存在的根基,薛华在著作《上帝永在,他并不缄默》(He Is There and He Is Not Silent)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虚假性:

海德格尔认为,在远古,即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前苏格拉底时代,存在着一种伟大的、黄金一样的语言,因为那时存在一种对世界直接的“原初的体验”。这纯粹是假设。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证据,但他将其作为绝望中的救命草,试图给一个纯粹的假设和模糊的概念提供一种历史基础。(英文版,第47页)

基于圣经,探讨现代哲学的困境

面对20世纪基督教在神学和实践中的困境,薛华写出日后成为其全部著作基础的两本书《属灵的真意》(True Spirituality)和《上帝永在,他并不缄默》,以此奠定了他的主要神学观点和后期作品的主题。

《上帝永在,他并不缄默》从圣经出发,思考现代哲学的3个基本问题:形而上学问题(即存在问题)、道德问题和认识论问题。在形而上学领域,他否定了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等对存在的解释。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虚无的;而实证主义则认为,人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一样,是毫无意义的。

薛华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为世界来源于无限的、有位格的、永在的上帝,人类是上帝按其形象而造的,我们存在所具有的意义(道德、人格、理性、使命)正是来源于此。

在此基础上,薛华进入道德领域,反对20世纪的道德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等,后者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毫无理性可言。薛华指出,人的道德性恰恰来源于我们作为上帝受造物的本性,我们的上帝是有位格的、公义的,因而道德性是我们受造者性质的一部分。

最后,在认识论问题上,薛华反对的是不可知论,后者认为人没有能力认识和了解世界,无法区分主观与客观,因而剩下的只有非理性的、无法彼此交流的世界。薛华指出,理性是上帝赐予受造物的礼物,而且,客观世界也是上帝为人而设计,能够被人的理性所认识(尽管此理性并非完美),从而否定了非理性主义和不可知论。

在处理这3个宏大的领域时,薛华没有陷入哲学家设置的逻辑圈套和术语中,而是用非常简单、直接的语言和例子指出这些思想的漏洞。例如,那些认为世界是非理性的人,却按照理性的方式而生活;而那些认为人类是没有道德的心理学家,在现实中,也好像上帝存在一般规规矩矩地生活。可以说,这些言行不一证明了20世纪的主流思想更多地是一种游戏,一种获取声誉的手段,而非诚实的思考。

属灵真意,基督徒的真正生活

如果说《上帝永在,他并不缄默》是从圣经的观点有力地回应了20世纪整体的哲学思潮,那么《属灵的真意》则是处理教会和基督徒的现实问题。《属灵的真意》考察了什么是基督徒真正的生活,属灵的真意何为?通过考察,他要解决20世纪教会的分裂和基督徒属灵生活贫乏的问题。

为什么薛华会从基督徒个体的信仰状况,着手解决教会的问题呢?薛华认为,信仰在最根本上需要落实到个体与上帝之间时时刻刻的团契。在属灵的生活中,个体与上帝的关系是首要的,优先于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牧师、个体与基督徒之间的关系。只有个体与上帝的关系得到修复,教会才有属灵的生命,才能以基督为头彼此相爱。

在《属灵的真意》中,薛华一再强调他谈论的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操练,能够而且需要在生活中活出来,向世人证明属灵的现实性。在探索属灵生活时,他紧扣当代基督徒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与《上帝永在》的问题相互呼应,而且将后者的神学观点带到实践的层面上。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强调了属灵真意的基础和来源。薛华认为,真正的基督徒生活只能基于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对人类的救赎,需要我们借助信心,以圣灵为中介,在每时每刻的成圣操练中结出基督的果子。

第二部分则处理现代人在属灵生活中面临的两大问题:

第1个问题是个体与自我的分离。上帝将人创造为有理性的、有道德的受造物,但人却摆脱受造物的本性,渴望取代上帝的位置,因而与自己的受造物本性完全分离。解决此问题仍旧需要回到第一部分所强调的方法。

第2个问题是人与同类之间的分离,包括基督徒之间和教会内部的分裂。在这一点上,薛华强调只有个体处理好与上帝的关系,将一切重担、期盼、担忧和快乐都放在与上帝的关系上,才不会把人际关系摆在首位,给予对方过大的压力,才能在基督中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包括和弟兄姐妹的关系)。

仍在说话,属灵的坦白和真诚

今天读来,薛华的作品依然十分亲切,仿佛在对我们说话。在21世纪的哲学和文化思潮中,自然主义、实证主义、相对主义、科学主义、非理性主义等仍旧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教会之间的分离、物质主义的盛行似乎未有缓解的趋势。

因而,阅读薛华的作品,不只是感受零星的火花,更是经历一种个体认知的震撼。可以说,很少有神学家能将神学和现实问题如此精密无间又不乏深度地联系在一起。薛华对哲学和时代毫不妥协的立场,并非出于知性游戏或智力优越感,而是出于属灵的坦白和真诚。

当然,没有任何神学和神学家是完美的,薛华也不例外,但薛华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方案,却值得今天的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反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