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义算在我头上/基甸

如果上帝是至高、至圣、全然公义的法官,他怎么能称罪人为义?

文/基甸

公元1515年,德国小城威登堡大学的青年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开始讲授圣经《罗马书》。10年前,路德进入奥古斯丁修道院,成为罗马天主教的一名小修士。

路德的“福音突破”

这间修道院以纪律严苛闻名,路德则是院中修行最刻苦、最勤奋、最虔诚的修士。但他也是一个生性忧郁、喜欢纠结,每日饱受属灵黑暗折磨的人。他一想到上帝的圣洁公义和自己的败坏悖逆,就恐惧战兢、痛苦不堪,甚至在主领弥撒圣餐时浑身颤栗:“我是谁,竟可举目向上帝观看?举手向上帝祈求?……我只是尘土,充满罪恶,而和我说话的却是永活、永恒和真实的上帝!”

路德每天事无巨细、没完没了地在上帝面前认罪,甚至听他忏悔告解的修士都不堪其烦、几近崩溃,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无法解脱。他的属灵导师建议他重回大学研读、讲授圣经。1511年到1516年间,路德研读、讲授了《诗篇》《罗马书》《加拉太书》等圣经书卷。

刚开始时,圣经里面“上帝的义”这个词组令他困扰,甚至心生怨恨:“我极其盼望能理解保罗的《罗马书》,一切都很顺利,但唯一不能解决的就是‘上帝的义’这个用语。我一直以为它是指上帝大公无私,凡行不义者他必惩罚的意思。我虽是一位无可指责的修道士,但在上帝面前我仍是良心不安的罪人,我也不知道我的善行能否平息他的怒气。因此我不爱这位公义而震怒的上帝,相反地,我恨恶他,并向他发怨言。但我还是紧抓住保罗的话,誓要弄清楚他的意思。”

数年来,路德好像在跟上帝角力,直到上帝借着圣经向他讲话,圣灵光照他的心,解开了他的症结。路德终于悟出了“唯独因信称义”的福音真理,靠着上帝的恩典,他在心中完成了“福音突破”,获得了心灵的自由。1517年,路德因为“赎罪券”问题跟罗马天主教发生冲突,引发欧洲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而改教者与天主教的教义或神学分歧的焦点,也正是“罪人如何在上帝面前称义”的问题。

“因信称义”中的归算

在“唯独因信称义”,或者说“我们称义是唯独通过信心”这个教义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归算”(imputation),就是上帝把基督的公义算在我们的头上。

“倘若亚伯拉罕是因行为称义,就有可夸的,只是在上帝面前并无可夸。经上说什么呢?说:‘亚伯拉罕信上帝,这就算为他的义。’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上帝,他的信就算为义。正如大卫称那在行为以外蒙上帝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他说:‘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罗马书》4:2-8),这段经文反复出现表示归算的“算为”和“不算”。

《罗马书》4章第3节引用《创世记》(新译本)15章6节说:“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算为他的义了。”“算为”的意思就是,不是我们信上帝,我们就真的成为义(人),而是我们在上帝的眼中,被他视为义人。第2节明确地说,亚伯拉罕被称义不是因为他的行为,所以亚伯拉罕是“因信称义”。因此第3节的被“算为他的义”跟第2节的“称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不是“成义”,而是被“称义”,即“被算为义”。

第4节和5节进一步地解释我们称义不是靠行为。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的功德,我们得到的是不该得到的,所以这完全是出于上帝的恩典。第6节说,这就像大卫是“在行为以外蒙上帝算为义”。第7节用大卫的诗篇来解释,“蒙上帝算为义”,就是被上帝赦免,就是上帝不算我们有罪了。

这段圣经印证了《罗马书》3章24节说的,我们是“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

岂有白吃的午餐?

上帝竟称没有善功的罪人为义,这听起来实在有点难以置信。《罗马书》3章23节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而《出埃及记》34章7节说上帝“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如果上帝是至高、至圣、全然公义的法官,他怎么能称罪人为义?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因此在古代,意识到自己得罪了神明的人会用献祭等方式来平息神明的烈怒。世界上的各种宗教,也基本上都教人用自己的行善积德来消除罪疚的心理,博取神明的饶恕和保佑。无论是祥林嫂捐门槛,还是路德时代欧洲的天主教徒购买赎罪券,都是“靠行为称义”,就像今天常坐飞机的人要拼命积攒里程数,攒到一定的数目才能获得航空公司给予的免费机票或其他优惠。

但是圣经告诉我们,人背离上帝、犯罪堕落,使人落入黑暗的光景。罪人的本质让我们趋向败坏,没有能力完全顺服上帝的诫命。即使我们的善行,都可能是出于自义,以至在上帝面前我们“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参《以赛亚书》64:6)。我们不可能靠自己的行为拯救自己。

因此圣经告诉我们,唯一的拯救之道,是我们只能藉着对基督救恩的信心,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信称义”的基础,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牺牲,为我们代赎。上帝称罪人为义,完全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面。

唯独基督的救恩

“唯独因信称义”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我们被称为义不是靠我们的善行;另一方面,我们能够被称义,完全是因为耶稣基督对上帝完美的顺服,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死,完美地成就了上帝的公义,是他的代赎让上帝的公义得到满足。

“因信称义”中的“归算”也同样是双重的:我们的罪通过十字架归在基督身上,而基督的义通过信心归在我们身上。因着这样的归算,我们能够与上帝和好,不是靠我们有什么善行,而是靠基督已经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这救恩对我们来说是“免费”、白白得来的,但是上帝的儿子却付出了牺牲、受苦的代价,使得上帝的公义毫无亏缺。

上帝把义算在我们头上,单单是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代赎,所以“唯独信心”其实就是“唯独基督的救恩”。信心本身也是上帝所赐给我们的,所以信心并不是善功的一种,而只是接受上帝救恩的一个渠道。基督为罪人死,好让我们可以活在上帝面前。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也是路德“福音突破”的关键。

是否必须加上善行?

天主教也说我们是“因信称义”,需要上帝的恩典。但是他们反对“唯独靠信心”称义,因为他们认为人要得救,要免于上帝的审判,除了相信耶稣基督为我们赎罪,还必须要有与信心相称的善行。我们需要通过受洗让上帝的义“注入”在我们身上,成为我们的义。如果我们信主以后犯罪,还需要通过行“补赎”的圣礼才能够恢复与上帝的关系。补赎的圣礼包括捐钱给教会,这也是路德时代“赎罪劵”的做法的教义依据。

所以,天主教其实是相信罪人称义不是单单靠信心,而是靠“信心加善行”。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强调“唯独因信称义”,否认人可以靠自己的善行称义;强调“唯独上帝的恩典”,否认人可以用善行跟上帝合作,在救赎中有自己的贡献。这不是说基督徒不需要善行,而是说善行不是我们被称义的原因,善行是我们得救赎的必然的结果。就如圣经上所说,没有善行伴随的信心是死的信心,不是真的信心(参《雅各书》2:20)。基督徒的善行是我们因信称义的一个证明。

乐园大门为我开

今天的罗马天主教徒和其他一些人,仍然反对“唯独因信称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宗教改革并没有结束,也不能结束。“唯独因信称义”是符合圣经的真理,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如今我们坚持这样的真理仍然非常有意义。

一些反对“唯独因信称义”的人,批评这个教义是用冷冰冰的法律用语建构的枯燥的神学理论,而其中“归算”的概念只是有名无实的交易。但是“唯独因信称义”并不是改教家们凭空发明出来的理论,圣经本来就是这样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教导这一福音真理。

而“唯独因信称义”的基础,是基督为我们在十字架上受死,赦免了我们的罪。这样的真理并不冰冷和抽象,反而彰显了上帝热乎乎的恩典和长阔高深的爱。上帝的义的“归算”也并非虚拟,基督的义归算到我们身上是实实在在、真实确定的,就好像今天的人们用微信支付,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归算”,却跟真金白银一样可以买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马丁·路德最后领悟了“唯独因信称义”的圣经真理,明白了这“义”其实是外加的、被动的“义”,是基督的义而不是我们的义。他在“福音突破”中得到安慰、释放和喜乐。

他说:“我日以继夜地思索‘上帝的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义’真正是指上帝以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时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上帝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从前‘上帝的义’令我生厌,现在它使我在更大的爱中有说不出的甜蜜。”

“唯独因信称义”这一本于圣经的伟大教义,是甜蜜、平安,是赐予罪人喜乐、自由和盼望的福音,是我们战胜死亡、获得永生的秘诀。认识上帝公义的“归算”,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体会基督在十字架上舍己的大爱。但愿我们越认识这样的真理,越能够在上帝面前谦卑和感恩,越愿意跟从耶稣,回应上帝的大爱。“因他(上帝)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参《诗篇》106:1)

参考资料:

John Piper,Counted Righteous in Christ,Crossway Books,2002

罗伦-培登著、陆中石、古乐人译《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译林出版社,2003

刊于《海外校园》146期

(图片来自pixabay)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