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何解?

homeless-212591__480

你,是那个冷漠的人吗?怎样才能脱离冷漠的困境呢?

 

 

采访者/阿铮

 

 

题记

 

冷漠是让人与人产生隔绝的最有力的“杀器”。冷漠不只是一种个人体验,还可能成为一场群体事件,甚至变成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群体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把别人的遭遇当成一场热闹或谈资,面对危难却不伸出援助之手,已经成司空见惯之势。“冷漠”作为一种时代病,已深植于当代人的灵魂。
你,是那个冷漠的人吗?怎样才能脱离冷漠的困境呢?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 受访者:糖衣,1985年生,现全职在家带1岁的孩子。

 

冷漠是对他人的事漠不关心。生活中冷漠之事随处可见。我家附近有一些为早市砌的水泥台子,三侧和上下是水泥板,中间空,一侧开口,菜农在上面放菜。后来早市荒废了,台子留在那里。

有个流浪汉晚上在里面铺上东西,露宿。那里能遮风挡雨。前些天,那里施工,施工人员嫌那几个台子碍事就给推了,施工完毕,也没有人再帮那流浪汉搭起来。冬天天气转冷,流浪汉没有地方住,很可怜。

《丑陋的中国人》说得有道理,中国人只关心自己的宗亲,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缺乏社会责任感,几千年下来,也没有什么变化,直到今天,鲁迅笔下的看客依然存在。并且我觉得今天的情况甚至更糟糕。职业乞讨者和假冒残疾人乞讨者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对乞丐保持警惕,少有同情;碰瓷讹人的现象增多,很多人不敢去帮助有紧急需要的人。

想要改变现在的困境,在公共建设上,我想需要增强法制保障,健全法律法规,从规则上减少不法之徒的可乘之机;而更深层的,是需要人们价值观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又必须先更新人的心。

就拿教育来说,当代父母、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总是盯着成绩,让孩子觉得只有成绩才是重要的。孩子、家长、全社会只关注外部生存,却忽视人的品格、美德的培养,那么冷漠就变得非常正常。对我的孩子来说,我希望让他看到父母对他的教育是言行一致的,一方面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对他人心存善意;同时也教育孩子做个不冷漠的人,身教胜于言教。喊口号、树典型的意义不大。

但是,学校教育所推崇的道德范式和遇到具体事件时,家长、老师、社会大众的选择如果截然不同,孩子迟早会放弃你灌输的价值观。

 

 

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燃烧

 

  • 受访者:林深美,1980年生,基督徒,文字工作者。

 

前几年,我遇到一对母女,女孩大概十二三岁,她们正在争论当时那条“孕妇装病,骗少女回家供丈夫性侵”的新闻。妈妈痛斥这对夫妻的无耻行为,而女孩却认为被杀的少女太笨。

女孩坚持认为,就不应该去帮助别人,她说自己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从来都是绕着走,无论大事小事,校内校外。妈妈问,你如果需要帮助呢?女孩说她自己的事自己都能解决,不需要别人。妈妈继续问,如果是危及生命的事,比如一个孕妇临产了呢?女孩笑着问,你在写小说吗?最后她以胜利者的姿态说:“很简单,她就是没长大脑,她根本不该去帮助别人,你看我就很安全。”

当时,我觉得这个白白静静的少女特别冷漠,她似乎只是一个生物,缺少了人的性情。她的冷漠很典型地体现了现代人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实用主义者问的问题就是——对我有什么利益?既然对我没什么利益,我就不会选择去做。实用主义没有对错之分,有利益才是赢。就像这个女孩说的“我就很安全”,这是她的利益。

实用主义的兴盛,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圣经中说“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参《哥林多前书》13:5),这种爱是我们还不能理解的。中国人是圈子文化,圈子之外的人都与我无关。我的爱只能给圈子里的人。这就造成了人们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孩子。

一个年轻人扶跌倒的老太太被讹,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扶?一位老牧者说“做正确的事,不惜一切代价”,我想这是最好的答案。基督徒相信有一位公义的上帝,他有超然的力量,他叫“万事互相效力”。并且这位上帝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有分辨的智慧。

什么才能改变冷漠的困境?我想就是我们的石心被上帝换成肉心(参《以西结书》11:19)我所带领的小组是以亲密关系的建立为中心的,这也是我们回应教会里泛泛交往的一种方式。我们检视自己的信仰,是否是机械式的信心,是否过度自我保护,既不走近别人的生命,也不让别人走近自己的生命,是否已失去了爱别人和接受爱的能力。

面对冷漠这座冰山,真正的基督徒是不灭的小火苗,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燃烧。带着热情进入世界,为更多还没相信上帝的人祷告。

 

 

真正的善行源于对上帝的感恩

 

  • 受访者:郭春雨,1973年生,牧师,生活压力大,但仍有强烈的幸福感。

 

冷漠是对别人的需要、痛苦没有怜悯之心,不提供合宜的善行。这涉及到人和人如何彼此相待。上帝希望我们如何对待人呢?圣经上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

如果我在饥渴难耐的时候盼望有人给我饭吃,给我水喝,那么我就应该照样待那饥渴的人;如果我在命悬一线的时候,希望有人出手相助,那么我就应该照样待那身处危险的人。

我曾经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当时还没信主。我同事的日产轿车常停在公司楼下。一天同事下楼来,看到车被刮掉了漆,就带着我开车在周围找嫌疑车辆。不久,他发现了一辆卖豆腐的三轮车上带着一块刮下来的银漆。同事不由分说,下车打了骑三轮的人一顿。我在旁边简单劝了几句没效果,就没有继续干预。那个骑三轮的不仅挨了一顿打,还赔了不少钱。

在我信主后,有一次,一位我认识但不熟的信徒意外离世,他们教会的一位姐妹第一时间告诉了我。但是我觉得不是自己教会的事,就没太当回事,按计划出去开会,并且在开会期间照常关了手机。那个教会规模不大,主要由一些上了年纪的姐妹组成,没有全时间传道人。她们当时特别需要我给她们出主意,带去上帝话语的安慰。但她们多次联系我没有联系上。结果造成了她们对我及我们教会很大的意见。

这两次袖手旁观,都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每当想起,我仍觉得良心不安。一次是我面对人暴力的惩罚没有极力阻止;一次是我怕麻烦、想省心,结果却追悔莫及。它们分别发生在我信主前和信主后,我的身份虽然不同了,但是罪性相同。如果我处在类似的情况中,会多么需要人来帮助我啊,可当时我却没有为别人设身处地去想。

现代人的本质与过往时代的人是一样的,但是在冷漠的程度上有所加深。正如圣经所说:“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马太福音》24:12)唯有基督信仰可以改变冷漠的困境。虽然一个人凭着良心或其他宗教也可以行出某种程度的善,但是这些善行不是出于上帝,不是靠着上帝,也不把荣耀归给上帝,所以容易产生自以为义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又会滋生某种形式的虚假。

虽然我们面对被坑骗的危险,但是冷漠不是合乎上帝旨意的选择。当我们想到在耶稣基督里白白得到的救赎恩典以及今生一切的福分,就没有理由不去给予且不求回报;当我们想到对上帝的亏负,以及上帝如何在基督里赦免了我们,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饶恕那亏负我们的人。“赦免我们的罪,因为我们也赦免凡亏欠我们的人。”(参《路加福音》11:4)

 

 

后记

 

关于人和人的关系,约翰·多恩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

爱是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面对具体事件,我们可能囿于实用主义、圈子文化、不法之事使人产生的畏惧而无法表达善意;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也可以选择仰望耶稣,效法耶稣,在他那里寻得爱的力量和行动的勇气。

 

作者现居哈尔滨,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