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总在转角处/施玮

编注:近年来,在世界、在中国有一股暗流,那就是自杀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网络媒体的流行,曝光度越来越高,让人无法回避。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1年数据表明,全球每10万人中约有9.48人自杀。中国男性自杀率为13/10万,女性自杀率为14.8/10万,是全球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

中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11年数据显示,中国的自杀率已达22.23/10万。

本刊主编施玮与人力资源专家李良达、心理咨询师谷文玲,就年轻人中的自杀现象,及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一次对谈

    正确面对自杀预警

施玮:近来,我在网络新闻、微博上看到不少自杀事件,也在朋友中和教会里听到一些自杀的悲剧或有自杀倾向的言论,但也有人只是把“自杀”挂在口边或博客上,甚至有的被看作是 “作秀”。

李良达老师,你怎么看自杀预警?也就是说,我们该关注什么样的人,如何看待他们的自杀言论?

李良达:过去,我们常认为,凡是那些天天嚷着要自杀的人,是不可能自杀的。但现在,社会有了很大改变,很多自杀预防机构都提醒我们,要改变这种迷思。因为早期社会很封闭,每个人的心思意念都是隐藏的,真正想要自杀的人不会说,说想自杀的人都是闹脾气,不会真自杀;但现在是开放的社会,当你身边有人说要自杀,可能真的就会去自杀。

谷文玲:我们通常建议,凡遇到说要自杀的人,我们宁可相信他有这样的意图。因为很多人讲这话的时候,也许只是一个念头,要看看自己到底重不重要。他讲出来,发现大家还是不在乎,他里面的失落感就会加强,觉得没人在乎、关心自己,这反而会加强自杀的意念。

所以,我们宁可严肃地看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比完全忽略掉这类信息重要得多。

还有,因为目前的文化比较崇尚黑暗的一面。如一些重金属音乐、后现代艺术、影视和文学作品,喜欢发泄情绪。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有些年轻人觉得,死似乎是一件很光荣、很“潮”的事。

对这类人的情绪表达,不必过于紧张,把小事扩大。但可以很认真地把这种事当作一条线索、一个邀请,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

李良达:任何时候收到这类信息,假如是你认识的人,就要花些时间陪伴,至少要回复信息,表达关心。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学习,让我们对人生的了解会更透彻,知道原来有人会有这样的思考和观念;万一他真想自杀,你的陪伴会减弱其自杀的念头。从交流中,我们多少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在他还没到采取某种方式结束生命之前,如果有人能及时地陪伴、鼓励、安慰他,事情会有好转;反之,因一念之差,他就可能做傻事。

施玮:当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像博客、微博,在很多人眼里是自己跟自己说话,但它也被公开了。从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自杀倾向的初期警示,有时是当事人表达自己想要自杀的想法,这种想法有的直接清晰,有的充满挣扎和迷茫。但有时,当事人不会直接说要自杀,而只会描述内心的感受,觉得生命毫无乐趣、毫无意义。这种倾诉,未必是他向众人表明他要自杀,可能只是他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但这也算一种自杀预警。

即便有些年轻人嚷嚷自杀有“炒作”目的,那也是希望得到关注。如果社会整体都不关注他,他就有可能真去自杀。

爱就是要多走一里路,即使对于一个被称为“以自杀为业”的人(常常宣告自杀,每次都没成功),我们还是要全力去救。因为在救一个试图自杀的人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向全社会宣告——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传递的是珍惜生命的观念。

    自杀背后的厌世与愤世

施玮:从表面上看,文化、文艺群体中的自杀率似乎较高,文化人也是最理性地思考自杀问题的。但事实上,这个群体中真正走向自杀的人并不像通常以为的那样多。他想自杀,很理性地思考生命的绝望感,但他会借着网络写作、说话、艺术或媒体等,来传递他的自杀、厌世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文艺作品中传递的自杀情绪,常常美化了自杀,甚至会挑动某些人的情绪,使其去实施自杀。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杀源于人对生命的绝望、无意义的定位以及放弃的心态。

一个人,他也许没有实施自杀,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自杀”,他完全放弃了对生命乐趣的寻找,觉得毫无意义。这样的人也很危险,有可能因一点小事,或是认为时机到了,在几分钟里就能决定自杀,让他人防不胜防。所以,我们不能只防备那些精神出现失常的人,也要关注那些对生命有厌弃情绪的人。

谷文玲:自杀心理的起因中,不仅有厌世,也有愤世。有些人在社会上不只是预告要自杀,还会宣告要他杀,这是一种报复心理。

最近,社会上发生一些案子,当事人都是准备死的,但他不是只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带一群人跟他一起死,从而做出一些疯狂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这种危险因素,会有蛛丝马迹可寻,就看家人、朋友是否察觉到了。

发生这类事件之后,在采访中,通常会发现,其家人、邻居、朋友都说:“他一直很乖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有些人的厌世,更要看到有些人的愤世,他觉得社会不公平,他觉得我不想活了,也不要你活。他用凶杀和自杀来宣告——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报复本身是其自杀的原因之一,但他的目的不一定是报复某个特定的人,而是要报复这个社会。

李良达: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人生。如果有人问:你的人生有什么遗憾吗?很可能大家都会发出一声叹息。我们的人生其实是充满叹息的人生。

圣经中有一段经文对此有极深入的描绘。摩西在年老之际,对人生如此感叹:“……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篇》90:9-10)

我们的人生也不是没有顺当稳妥、意兴风发的时刻,但不如意的时候居多。厌世、厌生的情绪,多少会有意无意地浮上我们的心头。

有两大因素造成人生一切的空虚与不如意:一是时间,时间一直向前走,片刻都不停歇,我们一路紧跟,直到精疲力竭、败下阵来;二是得失心,人生一直在成败、祸福、得失与生死之间打转,直转到我们晕头转向、倒下去为止。

   正确看待自己的生命

施玮:对于自杀这件事,有很多说法。有一种是将自杀无限美化和虚幻,使人觉得,自杀是一种维护尊严的方式,是一条可以逃避今天的痛苦、进入幻美世界的通道。在各种自杀的原因中,很多时候是我们过于看重自己,过于看重周围的困难和环境,觉得无法越过。因为我们心中想的都是“我”、“我”。

要正确地谈论自杀,重要的是,我们要看自己看得适当,也要看周围环境看得适当。适当地看自己时,你不会觉得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或活或死,其实你没有这个权利。

这时,你才能看到,你和周围的环境其实存在着某种和谐。对于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存环境,我们需要一种顺服、谦卑的态度,才能产生柔和与感恩的心。这样的心态才是生命中力量的来源。

中国有句老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我年轻时非常反感这句话。我觉得,自己主动放弃生命,是对“赖活着”的反叛,自杀是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比如海明威用枪自杀,来维护“我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击败”的男子汉尊严;阮玲玉选择自杀来表明清白;三毛用自杀来远离红尘……

接受基督信仰后,我才知道,世上没有一个义人,都是罪人;没有一个真正强大的人,都是软弱的。当一个人能够在上帝面前跪下、谦卑自己的时候,整个生命就落到了实处,尊严就不再靠“不能被击败”来维护了。人的尊严是在上帝创造的时候就赐予的,是与生俱来的。

有些人自杀是为了表明清白,但是当人真实地认识到,自己本身就是罪人,不存在清白,但生命却可以借着耶稣的宝血得到完全的洁净,这时,也就不会在乎“人言可畏”了。

谷文玲:很多人为什么想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因为他对自己的期望太高,对父母的期望太高,对国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期望都太高。当他发现,这个社会充满了很多不好的事,父母也不那么完美,国家、社会各个层面都没那么好,最后,连自己也没那么好,就会有自杀的倾向。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十全十美,也没有一个人天生罪大恶极,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假设我们的人生观是平衡的,我们就不容易走极端,就不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还有,过节的时候,我们特别要关注那些平常容易忧郁的人。因为环境越热闹,越容易加深我们心里的寂寞。其实,我们内心的精神状态比外面吃好穿好更重要,因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我们里面的灵魂。

李良达:假如你是领导者,你对自己的下属要尊重,你要了解他们生命的尊贵;反过来,如果你是被领导的,你也要去尊重你的领导,他领导这么多人做事很不容易。

父母跟儿女也一样。父母看自己的孩子,他只要活着,就应佩服他的坚持;孩子看父母,即使他们再不了解你,你也要知道,父母能活到今天,也很了不起。

假设我们都能这样看彼此,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好,你会活得很快乐。

    抑郁症对生命的挑战

施玮:自杀通常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层面,一是个人层面。前者是回答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自杀,后者是回答为什么他会自杀。

自杀的原因多和心理层面相关,因此也是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另外,它与抑郁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也有一定关系,故亦为精神医学的研究范畴。现代精神医学对自杀有一个基本假定:“自杀总是发生在非正常状态下,或是社会偏离了常态,或是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偏离了常态。”

李良达:人通常在遭遇打击、伤害或处于人生的困境与危机时,才会想用轻生的方式放弃生命。破产、失恋、失业、失婚、疾病、厌世等,都是导致自杀的外在原因。21世纪出现了一个新的原因,就是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说,到2020年,抑郁症会成为全世界最严重的病症,比艾滋病、癌症更严重。现在已经证明,抑郁症患者中很多人最后会走向自杀。

这是一个新现象,我们必须面对。在中国,抑郁症患者的比例非常高,特别是年轻一代,这已经成为社会的严重挑战。

施玮:今天,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死亡原因。在中国,平均每10万人中有23人自杀,大约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农村的老年人、女性和年轻人。全国90%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至少是女性的3倍,而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报道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

这些统计数据让我们看到,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的支持。农村的老年人、女性和年轻人这三个人群,相对来说都比较缺乏社会支持度,失恋、失婚、失业,也都造成了个人社会支持率的缺乏。当下社会疾速变化,当人在心理和生理上无法适应的时候,就会失去自我,甚至导致放弃生命。

中国女性自杀率高于世界平均值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女性身份的迷失与错位。中国的“妇女解放”,并未让女性意识到自己被造的意义,对自己的生命形态与价值有一个正确定位,反而让女性违背自己的本性,像男性一样地工作、生活。这种“妇女解放”其实抺杀了女性被造的价值。

人只有回到对上帝造物的认识与敬畏中,才能从各种因悖逆而扭曲的“男权”和“女权”关系中得到释放。否则,女性一方面要在社会、在男权价值体系中得到认可与成功,一方面又要在家中、在个人生活中“像个女人”,这就形成了双重的压力与张力,失败和失落感也就变成双重的。

谷文玲:在最近30年,中国迅速地由农业社会转向了工商社会,在现代化、都市化的进程中,普遍缺少对妇女的尊重和平权观念。女性比男人多一层压力,在工作中有社会竞争,在家庭中要做好母亲、好妻子,她们对自己的定位就可能产生分裂感,容易自责,从而形成较高的自杀率。此外,中国妇女在家庭中受到的暴力侵害比较严重,但整个社会对此的关注度却很小。

不可否认,母亲的焦虑、逃避和愤怒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一个失败感、挫折感较强的母亲,她的孩子也容易情绪化,比较容易愤世嫉俗。

青少年选择自杀有时并非因为某种真实的挫折,表面上看,他们有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等,但其实,情绪所占比例要大于其真实经历的比例。如果他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或长期在家庭中受到打压,他们一旦遇到问题,过去的负面积累和焦虑感就会被放大。

因此,关注妇女的压力问题,对整个社会、家庭的稳定性及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都非常有意义。

李良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过去救助非洲的时候,都是提倡男孩受教育。可教了二三十年后,发现应该让女孩也受教育。因为教男孩只教一代人,而教女孩就会影响后代。

在家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如果母亲情绪不正常,下一代的情商就会受影响,甚至不健康,这类人中抑郁症的比例就比较高,自杀率也高。

妇女需要两种资源,一是家庭支持,一是整个社会观念改变带来的社会情绪的支持。它们可以让妇女的抑郁症和自杀率降低,从而也让下一代的抑郁症和自杀率降低。

在抑郁症人群中,打电话求助者以妇女居多,但社会甚至专业人员却很容易忽略妇女的求救。他们认为,妇女比较情绪化,容易抱怨,不太把她们的求救当回事,这也造成妇女自杀前的预警缺少关注,出现悲剧。

    幸福就在生命逆转处

李良达:我们谈到希望总在转角处,就必须回到根本性的思考——即人生的意义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否定别人的想法,以为这是在帮助他。我们要学习倾听,先了解他的感觉,而不是先否定他的思想。我们要先建立信任关系,让对方知道你体会他的感觉,而不是否定他的感觉,虽然了解并不代表赞同。

一个人通常走到最后一步路时,都会问:我重要吗?我可爱吗?我有用吗?如果你能引导他明白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被人需要的,他就会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反之,你若不能取得他的信任,拿出很多教条来,告诉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反而更容易加重他里面的孤寂感。

施玮:如何帮助他人缓解情绪压力呢?我认为,先要帮助他建立与赐生命者上帝的关系,这样,他就能从上帝那里得到对自己生命的定位,能更容易地回答这三个问题:我可爱吗?我是谁?我有用吗?

这种生命定位不太容易被环境改变时,他就会有一种基本的安全感。

无论男人女人,我们都有不同的压力,但作为上帝的儿女,我们每天都可以有一段宁静的时光,透过读经、祷告来向上帝倾心吐意,把压力带到上帝的面前。正如圣经所说:“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前5:7)当我们以信靠上帝的心来面对每一天的压力和挑战,心里就会从他那里得着安息,得着力量。

谷文玲:思考人生意义是我们迟早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在基督信仰里,我才最终在上帝的爱的创造中找到答案。

有许多人很成功,但你会发现,他最需要的还是爱。换句话说,意义必须要到爱中来寻找。我们是为关系而创造,而不是为做事情而创造。在爱里面,我们才能感觉到存在的意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最底层的是物质层面,越向上越是关乎精神、灵魂方面的需要。

李良达:人生最大的无奈与遗憾莫过于,等我们终于弄清楚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时,人生已经过得差不多了,而又不能重新来过。但《哥林多后书》5:17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重新来过的生命,如果和旧的一样,就毫无意义,只会带来更多遗憾;但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可以脱离让人生如此不堪的两大因素——时间与得失心。

人生本来充满盼望,问题是,当我们无止境地追求成功、名利、福气等等得失时,我们就看不到希望了。因为我们不论如何努力,人生都有得必有失,所以我们总是不满足,于是只好继续拼、无止境地拼下去,直到输光为止。这样的人生,几乎每一天都是在deadline的压力与阴影下度过的。

我们的一生,始终都有一条无形的deadline跟着我们──因为我们都得死。

惟独耶稣基督可以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叫我们胜过deadline那有形与无形的压制,不再受折磨。我们就可以找到希望、看到未来。因此,我们要向上帝祷告说: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诗篇》90:12、14)

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已经历地上的人生,他了解我们的悲苦与无奈。在上帝的慈爱中,我们的人生不再是一声叹息,乃是可以欢呼喜乐的,因为我们得到了如何过此一生的智慧。

施玮:希望总在前面不远的转角处,因此人生不可轻言放弃。这个“转角处”很有意思。想要放弃生命的人,常常觉得熬不过今晚了。历经磨难的大卫唱道:“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篇》30:5)但那熬不过这一宿的人,就无法得到那个欢呼。

就像“幸福”的“幸”字,上面是个土,这个土其实是“夭”的变形,意思是一个要入土为安的人;下面的这个就是“逆”的变形。 “幸”的原意是说,一个夭折入土埋葬的人苏醒过来,逢凶化吉地逆转了,所以它借用“醒”的字音,称为“幸”。

幸,就是一种逆转,它表明,当你想放弃生命,看自己为已死的,你要把自己埋葬了,但这个时候,恰恰是幸福要临到你的时候。

如果你能看自己为已死的,其实你就可以不在乎怎么活了。而人常常寻死是为了面子、尊严,或者为了得到那些得不到的东西。这时,你若转眼仰望耶稣,若能将看自己、看他人、看事物的目光上扬,仰望造物主上帝,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你就不仅会得着希望,更会得着不能被夺去的幸福。

对于这个世界,你看自己是死人,别人对你的伤害就伤害不到你了,别人对你的定位不准就不算什么了,你自己的欲望也不算什么了,因为死人是没有欲望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幸福就在转角处,就在你要死的时候,却因着你能回到上帝的面前,你就得着耶稣基督的生命,死人就能复活!

注:本文整理、修改自良友广播电台同题访谈。

原载于OC120期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